第二百九十七章 新朝民情(1/2)
开皇三年的初秋、新筑的大兴城就迎来了久违的凉爽,初秋的晨光便像一层薄纱,轻轻笼住巍峨的皇城。宫墙之上,琉璃瓦在曦光里泛着温润的金辉,可御书房内杨国奇,却没半分赏景的心思。他指尖捏着李德林与高颎联名递上的奏报,纸上\"新朝繁荣,民安乐业\"的字样墨迹未干,可他眉头却锁得更紧——还有七日,他便要离开这片亲手擘画的土地,若不亲眼见一见这\"繁荣\"究竟是真是假,他这颗心始终落不踏实。
\"陛下,辰时已过,可要传早膳?\"殿外传来内侍轻细的嗓音,却被杨国奇抬手打断。他转身看向立在阶下的李渊,这位牵牛备身今日依旧着一身玄色劲装,腰佩短刀,身姿挺拔如松,眉宇间藏着几分沉稳的锐气。\"叔德,\"杨国奇声音压得低,\"今日不必拘着宫规,你带两名心腹侍卫,换身布衣,随朕出皇城走走。\"
李渊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躬身应道:\"臣遵旨。\"不多时,四人已换了寻常百姓的装束——杨国奇穿一件月白粗布长衫,腰间系着素色布带,若不是那双眼睛里藏着久居上位的沉稳,瞧着便像个家境殷实的读书人;李渊与侍卫则着青布短打,裤脚扎进布鞋,手里还提了个装着干粮的布囊,乍一看与走街串巷的商贩没两样。
皇城角门的守卫见是李渊带人,又得了提前吩咐,只略一查验便放了行。刚踏出城门,一股鲜活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不同于宫中的肃穆规整,街上的青石板路还沾着晨露,两旁的店铺已陆续卸下门板,木质门轴\"吱呀\"作响,像是在唱一首晨起的歌。卖早点的摊子前,蒸笼冒着白汽,摊主扯开嗓子吆喝:\"刚蒸好的粟米糕!热乎的!一文钱两个!\"穿粗布衣裳的百姓排着队,手里攥着铜钱,脸上满是期待;挑着担子的货郎摇着拨浪鼓,\"咚咚\"的声响里,担子里的针头线脑、糖人泥偶晃得人眼晕。
\"陛下,前面便是曲江池了,\"李渊侧过身,低声提醒,\"去年督建此处水利时,这里的商铺廖廖无几,如今倒热闹起来了。\"杨国奇点点头,顺着人流往前走,越靠近曲江池,景象便越繁盛。池边的堤岸上,店铺一间挨着一间,招牌看得人眼花缭乱——\"胡商锦缎铺\"的门帘绣着缠枝莲,里面挂着五颜六色的丝绸;\"江南茶社\"的伙计正提着铜壶,给靠窗的客人添茶,茶香混着荷叶的清香飘得老远;还有几家卖胡食的摊子,摊主是高鼻深目的胡人,正用生硬的汉话喊着:\"胡饼!夹肉的胡饼!\"
杨国奇驻足在一个卖泥人的小摊前,摊主是个须发皆白的老汉,手里捏着个小泥人,不过片刻,一个憨态可掬的胖娃娃便成型了。\"老伯,这泥人怎么卖?\"杨国奇弯腰问道。老汉抬头瞧了他一眼,笑着说:\"客官眼光好!这泥人两文钱一个,要是想要个带花样的,三文钱,老汉给你捏个骑竹马的!\"
\"那便来两个,一个胖娃娃,一个骑竹马的。\"杨国奇递过铜钱,接过泥人时,指尖触到老汉粗糙的掌心——那掌心里满是老茧,却透着实在的温度。\"老伯,瞧您这生意不错,日子过得还好?\"老汉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好!好得很!搁以前,这曲江池边荒得能跑兔子,哪有现在的光景?自从新都城建好,俺这泥人摊每天能卖几十个,够俺老两口吃饭,还能攒点儿钱供孙子读书!\"
听着老汉的话,杨国奇嘴角不自觉地弯起,转头看向李渊:\"叔德--、去年你帮助你吕媛姑姑在此售卖期房,如今众商铺云集于此、你和你吕媛姑姑倒该记上一功。\"
李渊连忙躬身----\"陛下谬赞!这都是陛下推行新政、安抚百姓之功,臣不过是借势行事,不敢居功。\"见他不骄不躁,始终保持着谦逊,杨国奇心里更添了几分满意——陇中地处边境,近来常有突厥袭扰,正需要李渊这样沉稳有勇的人去历练,等此次微服回去,便拟旨让他去陇中任刺史,也算是给了他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
离开曲江池,四人便往居民区走去。这里的巷子比街市窄些,却更显烟火气。青石板路两旁,是一户户带着小院的民宅,院墙不高,能看见院里晒着的粗布衣裳,有的院子里还种着石榴树,枝头挂着小小的花苞;巷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老头摆着棋盘对弈,棋子落在木棋盘上\"啪啪\"响,旁边围着看热闹的人,时不时插嘴喊一句\"走这步--!走这步--!\";几个扎着羊角辫的孩子追着一只花蝴蝶跑,笑声像银铃似的,洒了一路。
\"陛下,您瞧这百姓的日子,倒真像奏报里说的,安稳得很。\"侍卫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几分惊喜。杨国奇没说话,只是缓缓点头,目光扫过巷子里的每一处景象——他要的从不是纸上的\"繁荣\",而是这巷子里真实的笑声、院里晒着的衣裳、棋盘旁的争执,这些才是一个王朝真正的根基。
就在这时,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从对面的院门里走出来。她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麻衣,袖口磨出了毛边,可衣裳却浆洗得干干净净;怀里抱着个一岁左右的男娃,娃穿着虎头鞋,手里攥着个红糖人,嘴角还沾着糖渣。妇人面色红润,眼神亮堂,走得正急,抬头瞧见杨国奇时,脚步突然顿住,怀里的娃差点滑下来,她赶紧用胳膊护住,眼睛越睁越大,像是见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人。
\"您……您是……\"妇人嘴唇哆嗦着,声音里带着几分不确定,随即\"扑通\"一声就要下跪,\"民妇……民妇参见陛下!\"杨国奇赶紧上前一步,伸手扶住她:\"快起来,别声张,就当是旧识见面。\"李渊和侍卫也赶紧挡在周围,不让路过的百姓注意到这边的动静。
妇人被扶起来,还是止不住地激动,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掉,怀里的娃被吓了一跳,小嘴一瘪就要哭,她赶紧哄着:\"娃乖,不哭,是贵人--,是救了咱的贵人。\"杨国奇看着她眼熟,却一时想不起在哪见过,便温声问道:\"你认得朕?\"
\"认得!民妇怎么会不认得!\"妇人抹了把眼泪,声音哽咽,\"民妇原是宫里的绣娘,叫春桃,当年陛下恩准宫女出宫,民妇便嫁给了城西的瘦猴。后来……后来梁家勾结突厥,把民妇和十几个姐妹都卖到了漠北,那地方苦啊,天天吃沙子,喝浑水,夜里冻得缩成一团,民妇抱着肚子里的娃,都想着活不成了……\"
春桃的声音越来越低,眼泪掉得更凶:\"是陛下!是陛下派了长孙大人和斜里克大人,带着人把俺们从漠北救回来的!要是没有陛下,民妇和娃,还有那些姐妹,现在还在漠北吃沙子呢!\"
杨国奇这才恍然大悟——他记起来了,两年前梁家谋反,勾结突厥拐卖百姓,他派长孙晟和斜里克率军深入漠北,救回了上百名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春桃便是其中之一。\"都过去了,\"杨国奇语气柔和,\"如今你和家人过得好,便比什么都强。你丈夫瘦猴呢?现在在做什么营生?\"
一提及丈夫,春桃的脸上立刻有了笑意,眼泪也收住了:\"陛下,瘦猴现在出息了!他雇了两个伙计,每天天不亮就起身,用驴车往城外运粪便,运到郊外的田里,一天差不多能进二百文呢!去年冬天,他还在城外买了六亩地,用运回来的粪便积肥,今年春天种了粟子,秋天收了不少,家里的粮食都吃不完,还留了些喂鸡!\"
春桃说着,伸手往院里指了指:\"陛下,您还记得不?当年您和皇后娘娘,还给俺家和另外几户人家颁了'勤劳致富'的牌匾,那牌匾现在还挂在堂屋正中间,瘦猴每天都要擦一遍,来人就指给人看,说这是陛下和皇后娘娘赏的,是咱老百姓的体面!\"
杨国奇听着,心里暖烘烘的——他推行\"勤劳致富\",原是想让百姓知道,只要肯踏实干活,就能过上好日子,如今见春桃一家真的靠自己的双手撑起了日子,这份满足比任何奏报都更让他安心。\"好,好得很,\"杨国奇点头,\"瘦猴是个踏实人,你们好好过日子,以后定会越来越好。\"
\"对了陛下,\"春桃像是突然想起什么,又开口道,\"您还记得那个以前调戏吕媛姑娘的张阿牛不--?当年您教训了他一顿,他后来也改邪归正了,还娶了张家塬的张翠花做媳妇呢!陛下您颁的'勤劳致富'牌匾,他家也有一块,和俺家的一样,擦得锃亮!\"
杨国奇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张阿牛他记得,当年是个游手好闲的混子,在街市上调戏自己的表妹吕媛,被他狠狠地修理了一顿。没想到这三年过去,他竟真的改了性子。
\"张阿牛现在做什么营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