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圆满(大结局)(2/2)
“来岁航船再往来于江南、东洲,便可以不缘海岸,而借海底洋流之力,穿洋而过,省时、费数倍。”
“如此,二位以为东洲商社之股,值得买否?”
二人听闻陈伯宗直呼现今朝廷二品大员窦建德的姓名,更加觉得陈伯宗身份不凡,言行愈发恭敬。
李淳风拱手作礼道,“多谢道长指点迷津,此等之物,我等自当破家以买之,未知道长仙乡何处?我等他日定当执礼登门拜谢。”
这下倒是坐在上官仪身边的皇曾孙陈载琰先声回应了他。
“曾祖父有言,我家不须积财,只须为天下人护法,二位若欲相谢,为官之后,只需守法护法,便不负我家。”
“载琰。”
陈伯宗叫住了还要继续说下去的曾孙。
李淳风、上官仪却是从那言语中,一下子明白了陈伯宗的身份,皆是惊出了一身冷汗来。
“二位且宽心,老朽今日,不过思念我父,来此食一道荷叶裹鸭而已。”
陈伯宗见二人神色大变,知道二人已明了了自己的身份,当即如此出言,以阻止二人进一步行礼。
二人闻言,倒也知趣不语。
陈伯宗终是老了,那道鲜香味美的荷叶裹鸭,他只吃了几口便没了胃口。
近来数月,一向如此。
他想,自己的大限,或许就快要到了。
“汝等以为,光大皇帝如何?”
他忽然对二人道。
“可比三代之贤君,虽汉之文、景,光武所不及也。”
上官仪想要努力抓住今日这一番奇遇。
陈伯宗轻叹了口气,这不他想要的答案。
“光大皇帝一生,可称圆满。”
李淳风如此言道。
陈伯宗目光一亮,“先生且言之。”
李淳风道,“光大皇帝生而敏慧,世祖识之,使皇帝早入阁省听事。”
“以此之故,虽有世祖英年弃世,而光大皇帝竟能以少年当国,扫平四方。”
“天下既定,光大皇帝又行缓易之政,用数十年使分裂数百年之南北混同为一家。”
“南北既同,光大皇帝又开新政,索利民之物于万里之外,行爱民之政于四域之中,天下以故,常保太平。”
“天下既至太平,光大皇帝又能分权与民,以己老而将昏,禅帝位于今上。”
“而今上能承光大之政,且能宏而远之。”
李淳风顿了一顿,看着陈伯宗的眼眸,又道。
“道长,光大皇帝既受命于天,尽力于人事之极,而子孙又能宏继其志业,如此一生,岂非圆满乎?”
陈伯宗拊掌大笑,继而起身,看向窗外西流的秦淮水,良久,终于怅然道,“得卿今日言,朕死无遗憾矣。”
“载琰,我们走。”
他牵起曾孙陈载琰的手,向外间走去。
食肆之内的食客们纷纷随着他的脚步起身,向外走去。
他们都是太上皇身边的便衣卫士。
直到这时,李淳风二人方才明白,今日这食肆之中,只有他二人,是真正的食客。
而望着食肆门口那道渐渐消弭于人群之中的身影。
深晓人心的李淳风明白,属于光大皇帝的那个时代,就要终结了。
而那道身影身上的故事,最后会成为一段关于帝王的传奇,最终载入史册。
其实,在李淳风的心中,还有一个对于光大皇帝的评价,没有向陈伯宗说出。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光大皇帝是善战者。
他的对手,是南北分裂的人心,是土地兼并的必然,是视民为奴的传统,是人亡政息的梦魇。
他没有声张地同那些对手战斗了一生。
最后,他没有输给那些对手。
也没有输给自己。
——————
绍圣八年(634年)八月。
关陇人李淳风、上官仪进士及第。
十一月。
上皇崩于茅山重华宫,时年八十三。
十二月。
帝为上皇上庙号曰太宗,上谥号曰高皇帝,葬太宗高皇帝于摄山泰宁陵。
赞曰: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太宗少承帝业,二十年而天下平,四十年而百姓养,六十年而太平致。
太宗之功德兼隆,自汉以来所未之有也。
盛哉,我太宗之烈也!
比迹成、汤,治隆周、汉,光大之政,到今歌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