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陷阱(1/2)
西罗城的收复,并未给山东总兵牟文绶带来太多的喜悦,反而让他陷入了一种更深的忧虑。
麻烦,来自于城外那些如同潮水般不断涌来的饥民。
崇祯皇帝御驾亲征,十余万大军云集,这等浩大的声势,自宁锦之战后,大明已数十年未有。朝廷大军不缺粮草、军饷优厚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飞速传遍了周边的州府。对于那些在灾年中挣扎求生、食不果腹的百姓而言,天子之师的所在地,便是能活命的希望之地。
他们拖家带口,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向西罗城。短短数日之间,城外聚集的饥民,便已骤增至上万人。他们不求别的,只求能从官军的指缝里,漏出一点残羹剩饭,好让自己和家人,能多活一天。
然而,这上万张嗷嗷待哺的嘴,却成了压在牟文绶心头的一块巨石。
他率领的山东援军,远道而来,后勤补给线漫长。全军上下,所携带的,不过是足月的军粮。如今大军集结,战机稍纵即逝,绝无可能在此地长久停留,开设粥棚,赈济百姓。可若将宝贵的军粮分发出去,用不了几日,他麾下数万将士便要饿肚子,届时军心涣散,还谈何上阵杀敌?
他是一名将军,他的首要职责,是打赢这场战争,而不是当一个救苦救难的菩萨。
就在牟文绶为此事焦头烂额之际,他的族弟,也是他麾下的先锋将领牟文举,却显得有些不耐烦。
“兄长,区区饥民,何足挂齿?我等大军在此,岂能为这等小事所牵绊!”牟文举年轻气盛,急于建功立业,“末将愿请为先锋,率兵五千,先行一步,为大军拿下临榆,以壮军威!”
牟文绶看着自己这位族弟,心中虽有担忧,但见他立功心切,也不好过分打击。他沉吟再三,最终还是同意了。
于是,牟文举兴冲冲地,率领着五千最精锐的山东兵,脱离主力,先行向临榆进发。
然而,当他兵临临榆城下时,看到的却是一副极其诡异的景象。城墙之上,旌旗整齐,戒备森严,各类守城器械一应俱全,显然是一座坚城。可偌大的城头之上,却看不到几个守兵的影子,显得空空荡-荡。
“将军,事有蹊跷啊。”部将提醒道,“这莫不是一座空城,吴三桂那厮,已弃城而逃了?”
牟文举心中同样充满疑惑,但他那颗被功名利禄烧得火热的心,让他不愿就此退去。他遥望着城头,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率先登城,为大军夺下这入关第一座重镇的无上荣光。至于城外那些若有若无的饥民,他更是没有放在心上。
他固执地认为,这是吴三桂兵力不足,故布疑阵。他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个机会,一举破城!
就在他准备下令,试探性攻城之时,那扇紧闭的临榆城门,竟“吱呀”一声,缓缓地打开了。
紧接着,让所有山东兵都始料未及的一幕发生了。
成百上千的百姓,拖家带口,哭喊着从那洞开的城门中,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蜂拥而出。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脸上写满了惊恐与绝望,仿佛身后有什么可怕的恶魔正在追赶。
这突如其来的人潮,让训练有素的山东军,瞬间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
“将军,是百姓!是逃难的百姓!”一名部将焦急地喊道,“我们不能以刀枪对准他们啊!”
士兵们的脸上,也写满了犹豫与不忍。他们是朝廷的兵,是来解救百姓的,不是来屠戮百姓的。
牟文举的心,也狠狠地揪了一下。但作为主将,他强迫自己保持着最后的理智。他厉声喝道:“全军保持警戒!我等奉命前来,是剿灭叛逆,不是救灾济民!看清你们的职责!弓箭手准备,但有敢冲击我军阵者,无论何人,格杀勿论!违令者,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