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章 时砂特性的深入研究(1/1)
跨时空会议结束后,江浅的目光落在实验室角落一个密封的玻璃容器上——里面装着从时空裂缝附近收集的“时砂”。这种沙子通体泛着淡蓝色微光,颗粒比普通沙子更细腻,触碰容器壁时,会留下短暂的光影痕迹,是时空波动最直接的“物质载体”。“时空初步稳定后,时砂很可能残留着时空重塑的关键信息,我们得联合1967年的科研团队,彻底摸清它的新特性。”江浅对队员们说,随即启动时空通讯器,联系苏蔓团队。
1967年的实验室里,苏蔓正带领科研人员调试升级后的稳定装置,接到通讯后立刻响应:“我们也对时砂很感兴趣!之前检测发现,它的能量特征会随时空波动变化,现在时空稳定了,说不定能发现更特殊的性质。我们可以同步进行检测,数据实时共享,对比分析结果。”
很快,两地实验室搭建起“跨时空检测通道”——江浅团队将时砂样本放入“高分辨率光谱仪”,仪器发出的激光穿透时砂,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复杂的光谱曲线。“普通沙子的光谱峰值集中在450-550纳米,而时砂的峰值在620纳米处,且有三个明显的‘异常波峰’。”负责操作仪器的小林指着屏幕,“这三个波峰对应的能量频率,分别与灵核基础频率、逆频、时空坍缩能量频率吻合,说明时砂能同时吸附多种时空能量!”
与此同时,1967年的实验室里,苏蔓团队正用“脉冲能量监测仪”测试时砂的能量响应。科研人员将微量时砂放在监测仪的感应板上,施加不同强度的电流刺激。“当电流频率达到57.4赫兹(逆频)时,时砂的微光明显增强,还产生了微弱的磁场!”一名科研人员兴奋地喊道,苏蔓立刻记录下数据:“这是之前没发现的特性!时砂能与逆频产生磁共鸣,这或许能用于优化时空稳定装置的磁场屏蔽功能。”
江浅看着实时传来的数据,若有所思:“我们再做‘时空模拟冲击实验’,看看时砂在模拟时空波动下的反应。”赵工程师调整仪器参数,模拟出轻微的时空扰动——屏幕上,时砂颗粒开始不规则运动,淡蓝色微光忽明忽暗,而光谱仪上的异常波峰出现了“交替增强”的现象。“灵核频率波峰增强时,时砂颗粒聚集;逆频波峰增强时,颗粒分散!”小林快速记录,“这说明时砂能根据不同时空能量的强弱,改变自身的聚集状态,相当于‘时空能量的晴雨表’!”
苏蔓团队也同步进行了类似实验,他们在模拟时空坍缩能量冲击时,发现了更惊人的现象:“时砂在强能量冲击下,会形成‘微型时空泡’!”苏蔓对着通讯器说,屏幕上显示着时砂颗粒包裹着极小的透明气泡,气泡内隐约能看到模糊的光影,“这些气泡能短暂隔绝外部能量,就像一个个迷你的‘时空防护盾’,如果能掌握这种特性,就能研发出更高效的时空能量隔离材料!”
江浅立刻让团队调整实验方案,重点测试时砂的“时空记忆”特性——将时砂暴露在记录有1913年钟楼建造场景的“时空影像数据”中,观察其反应。几小时后,奇迹发生了:时砂的微光逐渐变成暖黄色,颗粒排列成类似钟楼地基的形状,甚至能看到模糊的“青铜棺阵”轮廓。“它能‘记忆’时空影像!”周教授激动地凑到容器前,“时砂的晶体结构可能像‘天然存储介质’,记录着它接触过的时空场景,这为研究过去的时空事件提供了新的方法!”
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细节逐渐清晰。江浅团队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时砂颗粒表面有纳米级的“螺旋纹路”,与青铜棺核心符号的螺旋纹完全一致,这些纹路是能量吸附和传递的“通道”;苏蔓团队则发现,时砂在低温环境下(-20c),会释放出之前吸附的时空能量,且释放过程极其稳定,不会引发能量紊乱。
“这些新特性太重要了!”江浅在跨时空研讨中总结道,“时砂的能量吸附性,可用于制作时空能量探测器;磁共鸣特性,能优化稳定装置的屏蔽功能;时空记忆特性,为还原历史时空场景提供了可能;而低温释能特性,则能研发安全的时空能量储存设备。”苏蔓补充道:“我们还可以将时砂融入稳定装置的核心部件,提升装置对时空异常的敏感度,让它能更早发现‘时空暗纹’和‘残留信号’。”
科研人员们日夜奋战,将每一组数据、每一个发现都详细记录在“时砂特性研究报告”中,报告很快上传到“跨时空资源共享库”,供各时空团队参考。1913年的陈砚团队看到报告后,尝试用少量时砂与青铜符牌结合,发现符牌的预警灵敏度提升了30%;1938年的陆峥团队则将时砂混入干扰装置的铜丝中,增强了装置对异常频率的捕捉能力。
江浅看着玻璃容器中泛着微光的时砂,心中充满了感慨。这种看似普通的沙子,竟藏着如此多的时空奥秘,既是时空波动的“见证者”,也是未来守护时空的“关键材料”。她知道,对时砂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更多特性等待被发现,而每一个新发现,都将为跨时空守护联盟增添一份力量,让时空的稳定与和谐更加坚固。
实验室里,光谱仪的激光仍在穿透时砂,屏幕上的曲线不断跳动,仿佛在诉说着时空的秘密。科研人员们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他们明白,眼前的时砂不仅是研究对象,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是守护每一个时空安宁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