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集:终局:平遥春深(2/2)
“周主事客气了,”苏明远拱手,“劳烦您特意等我。”
两人坐下,下人端上茶来。周主事开门见山:“苏东家,关于承办粮税转运的事,巡抚大人很看重。您也知道,之前负责转运的是太原的恒昌钱庄,去年他们贪墨了三成粮税,被巡抚大人查了,才想换一家。咱们平遥的汇通钱庄,这些年名声一直很好,所以巡抚大人第一个就想到了您。”
苏明远点头,“多谢巡抚大人和周主事信任。只是有个想法,想跟您商量——我想把转运的费用调低两成,减轻百姓的负担。”
周主事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苏东家真是仁义!要知道,这粮税转运的利润可不低,调低两成,你们的盈利会少很多。”
“盈利少点没关系,”苏明远说,“这些年咱们汇通钱庄能有今天,全靠百姓的支持。各州府的百姓交粮税已经不容易了,要是转运费用再高,他们的日子就更难了。咱们做买卖,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也要为百姓着想。”
周主事连连点头:“苏东家说得对!我这就上报巡抚大人,您就等着好消息吧。”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苏明远起身告辞。走出巡抚衙门,雨丝落在脸上,带着海棠花的香气。他想起父亲常说的“行得正、坐得端”,如今算是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分量——不是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每一件小事上都守住本心。
回到钱庄,苏明远把各州府分号的掌柜都叫了过来。掌柜们听说要承办全省的粮税转运,都很兴奋,纷纷表示会尽力。苏明远把注意事项说了:账目要清楚,每一笔收支都要记录在案;运粮的队伍要选可靠的人,每天都要报平安;遇到问题要及时跟总号联系,不能擅自做主。掌柜们都记了下来,各自回去准备。
钱庄里的伙计们也很开心,小三子跑过来说:“东家,咱们要是承办了粮税转运,以后是不是就成平遥最大的钱庄了?”苏明远笑着点头:“是咱们汇通钱庄更厉害了,也是咱们平遥更厉害了。”
另一边,苏家老宅里,雨还在下。念祖在院子里踩水玩,小靴子踩在水洼里,溅得裤脚都是泥。苏夫人喊了他两声,他也不听,笑得像个小疯子。苏半城坐在廊下,看着孙子的样子,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在雨里踩水,被父亲骂,却还是偷偷乐。
老王还没走,跟苏半城聊起了钱庄的往事:“苏掌柜,您还记得当年咱们钱庄差点倒闭的事不?魏知府断了咱们的银源,百姓都来兑银,咱们的银子不够,您把家里的地契、房契都当了,才凑够了银子。”
苏半城点头,“怎么不记得?那时候明远才十岁,天天跟着我去当铺,回来就问我‘爹,咱们的房子还能要回来吗’。我跟他说‘能,只要咱们守住钱庄,守住信用,房子肯定能要回来’。”
“可不是嘛,”老王感慨,“后来百姓知道您把家当都当了,也不兑银了,还把银子存到咱们钱庄,说‘苏掌柜是好人,咱们信他’。那时候我就知道,咱们肯定能熬过难关。”
苏夫人端着一盘瓜子过来,笑着说:“你们俩啊,一说起当年的事就没完没了。那时候我天天提心吊胆,就怕你们出事,还好老天保佑,咱们都平平安安的。”
傍晚的时候,苏明远回来了。他走进廊下,把跟周主事的谈话跟苏半城说了,苏半城很是满意:“做得好,明远。咱们苏家就是要这样,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想着百姓。”
苏夫人已经做好了晚饭,摆了一桌子菜。念祖坐在椅子上,看着桌上的牛肉,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苏夫人给他夹了一块牛肉,“慢点吃,别噎着。”
晚饭过后,念祖困了,揉着眼睛说:“爷爷,我想听故事,听你跟坏人斗的故事。”苏半城把他抱在腿上,开始讲故事:“那时候,爷爷在钱庄里上班,有个坏人叫魏知府,他想抢爷爷的钱庄……”他没讲打斗的场面,只讲怎么找到魏知府贪腐的证据,怎么联合其他商家,怎么得到百姓的支持。
念祖听得很认真,小眉头皱着:“爷爷,那时候你不怕吗?”
苏半城摸了摸他的头,“怕啊,怎么不怕?但是爷爷知道,只要行得正坐得端,就有很多人会帮咱们。你看,王爷爷、李大人,还有很多百姓,他们都站在咱们这边。”
念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没过一会儿就睡着了。苏夫人把他抱回房,苏半城和苏明远坐在灯下,继续聊生意上的事。
“爹,江南分号的老陈说,下个月想过来一趟,跟咱们商量在南京开新票号的事,”苏明远说,“他说南京的商人很多,但是票号很少,咱们要是在那边开个新票号,肯定能赚钱。而且,南京离上海近,以后还能把生意做到上海去。”
苏半城点头,“南京是个好地方,交通方便,商业发达。你跟老陈好好商量,把新票号的地址选好,再找几个可靠的人去负责。账目一定要清楚,每个月都要把账册送回来,我要亲自看。”
“好,”苏明远答应下来,“我下个月跟老陈一起去南京,实地考察一下。”
窗外的雨已经停了,月亮从云里钻出来,洒在海棠花上,银闪闪的。苏半城走到院门口,看着南大街上的灯火——每家商铺都挂着灯笼,暖黄的光映在青石板路上,很是温馨。远处传来打更人的声音,“咚——咚——”,已经是二更天了。
苏夫人走过来,靠在他的肩上:“在想什么呢?”
苏半城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很暖,带着常年做家务的薄茧。他轻声说:“在想,今年的春天真好。”
苏夫人点头,“是啊,比哪一年都好。”
风里带着海棠花的香气,飘进院子里。苏半城知道,未来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开新票号可能会遇到困难,粮税转运或许会出岔子,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同心协力,守住“信”字,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海棠花的香气沁入心脾。这平遥的春天,确实比哪一年都好。
第二天早上,阳光照在院子里,海棠花上的水珠闪闪发光。念祖早早地就醒了,拉着苏半城的手,要去南大街玩。苏半城笑着答应了,祖孙俩一起走出老宅。
南大街上很热闹,卖早点的铺子冒着热气,包子、油条的香气飘得很远。念祖拉着苏半城的手,走到卖糖糕的铺子前,指着糖糕说:“爷爷,我要吃这个。”苏半城买了一块糖糕,递给念祖,看着他吃得一脸满足,心里满是幸福。
他们走到汇通钱庄门口,苏半城指着招牌说:“念祖,你看,这是咱们家的钱庄。以后你长大了,也要帮着家里打理钱庄,好不好?”
念祖点头,嘴里塞满了糖糕,含糊地说:“好!我要像爷爷和爹一样,做行得正、坐得端的人!”
苏半城笑了,摸了摸他的头。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平遥古城的青石板路上,祖孙俩的身影渐渐远去,身后是汇通钱庄的招牌,在春风中轻轻晃动,像是在守护着这一城的安稳,也守护着苏家世代相传的“信”字。
这平遥的春深,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