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内外交困(2/2)
此时,楚国军队虽然暂时稳住了正面防线,但凌国军队不断增兵,持续施加压力,楚国军队的处境依然岌岌可危。
楚桓深知,仅靠正面防御难以长久支撑,必须寻找机会主动出击,打乱敌军的部署。他再次观察战场局势,发现凌国军队在进攻过程中,侧翼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漏洞。
“机会来了!传令给侧翼的骑兵,让他们立刻出击,攻击敌军侧翼!”楚桓当机立断,下达了出击的命令。
楚国骑兵接到命令后,迅速集结,如旋风般冲向凌国军队的侧翼。“杀啊!”骑兵们呐喊着,挥舞着长刀,狠狠地插入凌国军队的侧翼。
凌国军队没想到楚国骑兵会突然从侧翼杀出,顿时阵脚大乱。“稳住,不要慌乱!”凌国将领大声呼喊,但在楚国骑兵的猛烈冲击下,凌国军队的侧翼开始动摇。
楚国正面防线的士兵们看到骑兵出击取得成效,士气再次高涨。“冲啊,配合骑兵消灭敌军!”他们喊着口号,向凌国军队发起反击。
在楚国军队的前后夹击下,凌国军队终于抵挡不住,开始向后撤退。“撤,快撤!”凌国将领无奈地下达了撤退命令。
楚国军队乘胜追击,给撤退的凌国军队造成了一定的伤亡。但楚桓并没有让军队追击太远,他深知敌军可能会有埋伏,而且楚国军队经过长时间的战斗,急需休整。
“停止追击,迅速返回防线,加强防御。敌军肯定还会再来。”楚桓冷静地下达命令。
楚国军队迅速返回防线,清理战场,救治伤员。这场战斗,楚国军队在楚桓的指挥下,凭借着顽强的抵抗和果断的反击,成功地击退了凌国军队的一次大规模进攻。
与此同时,二皇子楚渊在外交上继续努力。他得知凌国国内因为战争的持续,民众对战争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于是,他通过各种渠道,将楚国在战争中的正义立场以及凌国发动战争给两国百姓带来的苦难传播到凌国国内。
“凌国的百姓们,这场战争是凌国统治者挑起的,楚国一直渴望和平,是被迫反抗。战争让无数家庭失去亲人,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希望你们能站出来,反对这场非正义的战争。”楚渊通过一些秘密渠道,向凌国百姓传达着这些信息。
这些信息在凌国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越来越多的凌国百姓开始反思这场战争的意义,纷纷走上街头,举行抗议活动,要求政府停止战争,与楚国进行和平谈判。
“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和平!”“停止战争,让我们的亲人回家!”凌国的大街小巷,抗议的呼声此起彼伏。
凌国统治者面对国内民众的压力,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继续战争,国内局势可能会失控;停止战争,又心有不甘。
而在楚国国内,丞相苏哲看到战争暂时告一段落,决定在这个间隙继续推进太子考验。他向楚尘奏请:“陛下,如今战事稍有缓和,太子考验可继续进行。经济考验的结果虽尚未完全明晰,但可结合当前楚国面临的经济困境,让两位皇子提出应对之策,作为经济考验的补充。同时,开启军事考验,模拟当前战争局势,看两位皇子如何制定战略。”
楚尘思索片刻后,说道:“准奏。此次太子考验关系到楚国未来,务必全面、公正地考察两位皇子的能力。”
于是,大皇子楚桓和二皇子楚渊在结束边境战事和外交活动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太子考验中。
在经济应对策略的考验中,大皇子楚桓提出,鉴于楚国目前战争导致的经济创伤,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工代赈,让百姓有工作可做,增加收入。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受到战争影响的商业和手工业,帮助他们恢复生产。
“只有让百姓的生活好起来,楚国的经济才能真正恢复。以工代赈不仅能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还能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经济发展打下基础。”楚桓向评审团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二皇子楚渊则认为,楚国应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签订贸易协定,降低贸易壁垒,扩大楚国商品的出口。同时,鼓励国内创新,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楚国经济的竞争力。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加强经济合作是楚国经济复苏的关键。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楚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楚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楚渊说道。
评审团成员们认真聆听着两位皇子的阐述,各自思考着他们方案的可行性和对楚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
而在军事考验中,模拟的战争局势与当前楚国面临的情况相似,凌国联合小国再次进攻楚国,楚国处于防守态势。
大皇子楚桓制定的战略是,在坚守正面防线的同时,派出精锐部队深入敌后,破坏敌军的补给线和通讯设施,打乱敌军的部署。然后联合盟国军队,对敌军形成合围之势,一举歼灭敌军。
“深入敌后可以削弱敌军的战斗力,让他们首尾难顾。与盟国合作形成合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优势,给予敌军致命一击。”楚桓详细解释着自己的战略。
二皇子楚渊则提出,利用外交手段分化敌军联盟,说服部分小国退出联军。同时,在国内加强军事动员,招募更多的士兵,充实军队力量。在战场上,采取灵活的战术,避其锋芒,击其软肋,逐步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
“分化敌军联盟可以削弱敌军的整体实力,而加强军事动员能让我们有足够的兵力应对战争。灵活的战术能让我们在战场上占据主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楚渊阐述着自己的军事战略。
评审团对两位皇子在军事考验中的表现进行了深入讨论,他们从战略的可行性、创新性以及对楚国实际情况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评审团在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权衡后,对大皇子楚桓和二皇子楚渊在经济应对策略和军事考验中的表现有了初步的看法。然而,由于两人的方案各有千秋,评审团一时难以做出最终的决定。
在经济方面,大皇子楚桓以工代赈和扶持受战争影响产业的方案,侧重于解决当下楚国百姓的生计问题以及恢复国内经济的基础。这一方案能够在短期内让百姓受益,稳定国内局势,但对于楚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方面,相对缺乏前瞻性。
二皇子楚渊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提议,着眼于楚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升。虽然短期内可能难以看到显着成效,但从战略角度来看,具有更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在军事方面,大皇子楚桓深入敌后联合盟国合围敌军的战略,展现出他在军事指挥上的果敢和对战争局势的敏锐洞察力。此战略若能成功实施,将对敌军造成毁灭性打击,但风险也相对较高,一旦行动暴露或盟国配合不力,可能会导致楚国军队陷入困境。
二皇子楚渊利用外交分化敌军联盟和灵活战术消耗敌军的策略,则体现了他的综合考量和谨慎态度。外交手段的运用可以从根本上削弱敌军力量,灵活战术能最大程度减少楚国军队的伤亡,但这需要较长时间来实现战略目标,在战争的紧迫性面前,可能会让楚国在短期内继续承受敌军的压力。
评审团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们深知此次太子考验对于楚国未来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楚国的国运。就在评审团犹豫不决时,边境又传来了紧急军情。
凌国在国内民众的压力下,表面上做出与楚国和平谈判的姿态,但暗中却在集结更强大的兵力,准备对楚国发动一场更为突然和猛烈的袭击。他们企图在楚国放松警惕之时,给予楚国致命一击,彻底征服楚国。
楚国的情报机构及时察觉到了凌国的异常举动,迅速将消息传回都城。朝堂之上,大臣们听闻此消息后,一片哗然。
“凌国实在太过狡诈,竟然妄图再次欺骗我们,发动突袭!”一位大臣愤怒地说道。
楚尘面色凝重,他意识到楚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此时,楚国不仅要应对凌国即将到来的突袭,还要尽快确定太子人选,以稳定国内局势,凝聚人心。
“桓儿、渊儿,如今凌国再次企图突袭我国,楚国危在旦夕。你们有何应对之策?”楚尘看向大皇子楚桓和二皇子楚渊,目光中充满了期待和信任。
大皇子楚桓向前一步,说道:“父王,凌国此举虽然阴险,但我们也并非毫无准备。儿臣认为,我们应将计就计。表面上佯装不知凌国的阴谋,放松边境防御的警惕,引凌国军队深入。同时,暗中调集精锐部队,在凌国军队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待凌国军队进入埋伏圈后,我们前后夹击,定能给予他们沉重打击。”
二皇子楚渊思索片刻后说道:“父王,桓兄之计甚妙。与此同时,儿臣会加大外交力度,向各国揭露凌国的虚伪和狡诈,让国际社会进一步孤立凌国。另外,我们要在国内加强宣传,告知百姓凌国的阴谋,激发百姓的爱国热情,全民皆兵,共同抵御外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