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202章 )初代反解绑雾护盾问世(2/2)
第一个难题是“墟力操控”的精度瓶颈。
按九阶修炼的要求,融入虚空后需用念力精准操控外部力场,可林轩每次发力,念力刚触碰到模拟舱的测试力场,自身与虚空的联结就像被风吹断的线,瞬间脱离。
“就像隔着一层雾推桌子,明明摸到了,却使不上劲儿。”他看着模拟舱的监测数据,“墟力操控精度”最高只到45%,连基础实战要求的60%都差得远。
第二个难题更棘手,融入虚空的续航太短。
每次融入超过1小时,“能量凝聚度”就会从75%骤降到50%以下,意识流开始发虚,必须退出补充能量。
“实战里哪有中途‘歇菜’的机会?”林轩对着残页叹气,翻遍莱拉夫人残页的全息扫描件,只找到“墟力需‘借虚发力’”的模糊描述,连“借虚”的具体节奏都没提。
地球历2934年夏,林轩在虚空模拟舱里开启了“死磕模式”。
他试着调整四力比例,把弱核力占比从30%提到40%,能量散逸速度倒是快了,可刚触碰到外部力场就“脱虚”。
又把引力占比从20%降到10%,能量倒是能稳在虚空里,可念力像被捆住了手脚,连最基础的力场推动都做不到。
折腾了一个月,“墟力操控精度”始终在35%-45%之间徘徊,没一次突破45%的上限。
这一卡就是大半年。
到了年底,林轩急得在模拟舱里连续修炼72小时,双眼盯着监测屏上的“精度数值”,连饭都忘了吃。
长时间的高度紧绷,让他的意识流出现短暂紊乱,原本稳定的能量轨迹突然扭曲,“能量凝聚度”断崖式下跌到30%,模拟舱的应急灯都亮了起来。
正在三层战略规划舱整理数据的埃隆,通过华夏号的监控系统发现了异常,当即冲进六层模拟舱,强行终止了修炼程序。
“你这是拿自己的幻形体开玩笑!”埃隆又气又急,“再这么硬熬,别说突破中期,初阶的根基都得崩!”
缓了两天后,埃隆看着依旧愁眉苦脸的林轩,提议道:“你跟虚空力场的事儿,咱不懂,但科研组的老维懂信号同步啊!要不找他想想办法?”
林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维克斯。
这位信息专家在七层实验室泡了半个月,把林轩近百次的修炼数据翻了个底朝天,终于提出了方案:“既然你的念力能跟虚空能量共振,那咱就加个‘中间人’,我给你做个‘虚空力场感应器’,嵌在手环里,实时捕捉模拟舱的力场变化,你发力时跟着感应器的节奏来,精准对齐波动频率,精度肯定能提上去!”
可感应器的研发远比想象中难。
虚空能量会干扰常规传感器的信号,维克斯试了硅基、碳基等20多种材料,最后用暗物质晶体磨成的感应芯片,才做出能在模拟舱稳定捕捉信号的原型机。
可第一次带着感应器修炼时,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0.1秒的信号延迟,看似很短,却足以让念力与虚空力场的共振断开。
原本20%的能量耗损率,反而飙升到35%,融入虚空的时间也从1小时缩短到了40分钟。
林轩摘下手环随手搁桌上,又按灭了感应器,往模拟舱外的休息区一坐,手指头敲着膝盖琢磨:“设备这玩意儿就是个死物件儿,虚空可是活泛的!差哪儿呢?根本不是信号准不准的事儿,是我跟虚空没‘搭上线’。得让念力跟着虚空的劲儿走,哪能等设备告诉我该咋动?这不本末倒置了嘛!”
从那以后,2935年成了林轩的“试错年”。
春天,他试着结合华夏号引擎的力场辅助修炼,结果引擎力场太强,直接冲散了他与虚空的联结。
夏天,他让泽娜调整模拟舱的虚空密度,从0.8调到1.2,“虚空融入度”倒是从80%涨到了85%,可“墟力操控精度”还是没突破50%。
秋天更冒险,他试着在模拟舱内同时操控虚空力场和电磁力场,想借“双力共振”提精度,结果两种力场在体内冲突,导致能量失衡,模拟舱的防护盾都自动启动了,吓得埃隆专程来“盯梢”了半个月。
就这样折腾到2935年底,林轩的修炼数据卡在了一个尴尬的节点,“虚空融入度”稳定在85%,再也涨不上去;“墟力操控精度”最高只到60%,离实战要求还差一大截;融入虚空的时间勉强能撑1小时10分钟,远达不到长时间作战的需求。
六层虚空模拟舱的灯光,陪着他熬过了无数个深夜,可九阶中期的瓶颈,却像一道看不见的墙,迟迟无法突破。
“林老头儿,要不歇两天?”伊芙偶尔会来模拟舱休息区劝道,“你这一年试的法子,比咱研发反制模块的方案还多,也该让脑子松松劲儿。”
林轩看着模拟舱里幽紫色的虚空力场,轻轻叹气:“不是不想歇,是实战不等人啊。真到了战场上,虚空可不会给咱试错的时间。”
24.4实战验证:武仙座星域的最终试炼
地球历2936年初,华夏舰队避开武仙座a恒星喷薄的赤红色强辐射区,停泊在η行星轨道外侧的安全锚点。
舷窗外,η行星表面覆盖着暗褐色的环形山,稀薄大气层折射出淡橙色光晕,周围漂浮的星际尘埃在恒星风作用下,形成如同金色丝带般的旋臂,缓缓绕行星流转。
这里的暗物质密度要比蛇夫座高30%,这密度,就像蛇夫座是稀粥,武仙座是稠粥,暗物质粒子多了30%,就像粥里的米粒密了三成,对护盾的熬煮劲儿更足。
弥漫的暗物质粒子与星光碰撞,偶尔迸发出转瞬即逝的淡蓝色微光,恰好能模拟四级高等文明常用的“复杂力场作战环境”,初代反解绑雾护盾的最终测试,便在此拉开序幕。
科研舱内,全息屏左侧实时显示着武仙座星域起伏的引力波动曲线,如同被风吹动的丝绸般微微震荡。
右侧分屏则清晰列着护盾核心参数与四力纠缠监测数据,数据流跳动的节奏,仿佛与窗外宇宙的脉搏共振。
众人围在屏前,目光里满是按捺不住的期待。
埃隆指尖按在控制台边缘,眼神紧盯着护盾能量储备数值。
泽娜攥着生物监测仪,时不时抬头看向窗外,想第一时间捕捉雾流与护盾碰撞的瞬间。
马洛克则盯着力场耦合公式草稿,嘴里小声念叨着“暗物质别乱了共振节奏”,连呼吸都比平时轻了几分。
所有人都盼着这次测试能成,这可是他们熬了数年的心血成果。
林轩站在中央,量子态意识流先扫过窗外泛着橙光的η行星,感受着周围暗物质粒子的流动轨迹,再轻轻覆在护盾控制接口上,指尖悬停:“武仙座的暗物质环境会干扰力场传导,先按实战强度30%投送解绑雾,重点盯紧强核力-引力纠缠的‘重连’稳定性,别让暗物质搅了节奏。”
话音刚落,两台搭载着矢量推进器的智能机器人便从华夏号对接舱出发,托举着改装过的强力解绑雾装置,缓缓驶入宇宙。
机器人周身亮起淡蓝色定位光,借助η行星的引力坐标校准方向,将装置精准投送到距离华夏舰队1.2公里、距离实验舰0.8公里的预设测试点。
这个距离经过三重测算,既能确保雾流精准命中实验舰护盾,又能完全隔绝对华夏舰队本体及周边设备的影响,所有可能的风险都被锁在安全范围内。
此时,洛克斯在科研舱内远程操控着装置参数,屏幕上显示装置已成功固定在测试点,侧壁贴着的“武仙座边缘地带宇宙环境适配”标签在全息投影中格外清晰。
他将输出功率旋钮拧到“30%”,镜头传回的画面里,装置瓶中淡灰色雾流瞬间裹上一层微弱的橙光,那是暗物质粒子附着的痕迹,如同给雾流镀上了一层薄纱。
洛克斯拍着胸脯朝林轩保证:“老林头儿你放心!参数都是按四级高等文明的标准调的,保准跟反制护盾的测试需求严丝合缝,错不了!”
随着他按下远程发射键,宇宙中,强力解绑雾装置顶端的喷嘴亮起冷光,一道裹着橙光的银灰色雾柱如同被精准校准的箭矢,笔直射向实验舰侧翼的反制护盾。
雾柱飞行轨迹平稳,全程未偏离预设路线分毫,连实验舰周边的观测设备都没碰到,稳稳落在安全测试范围的核心区域。
从具体参数来看,此次喷射的反物质粒子浓度被精准控制在0.3%,这一数值严格参照四级文明“粒子活性梯度标准”设定,既能模拟实战中的粒子冲击强度,又避免了浓度过高对护盾造成不可逆损伤。
同时,雾柱中还添加了0.05%的氦-3钛合金粉末,其作用是中和暗物质可能带来的力场干扰,确保雾柱能以稳定状态与反制护盾接触。
而这两组参数的配比,恰好与洛克斯此前研发的干扰试剂形成协同,能最大化发挥试剂对雾流粒子的活性压制效果,为后续护盾防护数据的精准采集提供保障。
起初,监测屏上强核力-引力纠缠系数从0.92微降至0.85,武仙座的暗物质果然放大了雾流冲击,波动比预期更明显。
但下一秒,马洛克研发的“引力-强核力共振算法”瞬间启动,算法自动加载武仙座暗物质修正系数,护盾表面泛起淡金色引力波,频率精准锁定到解绑雾超力场频率的两倍。
如同磁铁穿透流沙吸引铁钉,解离的强核力粒子穿透暗物质干扰层,被引力波稳稳“拽回”原子核,纠缠系数以每秒0.06的速度回升,十五秒后稳定在0.90,比未受攻击时仅低0.02。
“成了!暗物质没搅乱共振!”马洛克攥着拳头凑到屏幕前,指着力场曲线的平滑段,声音都有些发颤。
他设计的算法本就基于四级高等文明“强核力引力化”原理,前阵子又结合宇宙环境加了“暗物质力场补偿模块”,通过引力波频率微调,抵消暗物质对强核力约束场的干扰,让解离的强核力稳稳“锚定”原子核,从根源上阻断解离连锁反应。
林轩盯着屏幕上的曲线,抬手拍了拍马洛克的肩膀,语气透着股松快:“好样的!这共振稳住了,后面的测试就顺了!”
艾丽娅捧着刚打印出的护盾材料检测报告跑过来,报告首页标着“武仙座宇宙环境测试专用”。
她指尖划过关键数据,嘴角扬起笑意:“暗物质粒子没白加!按四级高等文明的理论改良后,这护盾材料在武仙座环境里的表现,比之前强太多了,完全够支撑长期实战!”
她举起手里泛着幽蓝光泽的材料样品,能清晰看到内部微粒咬合的紧密结构。
从具体参数来看,此次改良的护盾材料以钛合金为基底,核心是掺入了3%的暗物质晶体微粒与1%的“力场响应粒子”,这一配比严格遵循四级高等文明“暗物质合金理论”。
其中,“力场响应粒子”可随武仙座的暗物质波动自主调整熵动状态,直接将力场传导散逸率压低40%。
此前普通涂层在该环境下的力场损耗率达22%,而改良后稳定降至13%。
通过显微镜可观察到,暗物质晶体微粒与“力场响应粒子”相互咬合,如同在材料内部搭建了“力场通道锁”,能牢牢锁住引力波与强核力的共振通道,确保防护效果稳定持久。
林轩凑过去扫了眼报告,拍了拍艾丽娅手里的材料样品,笑着点头:“靠谱!能在武仙座的宇宙环境里稳住这效果,往后实战咱心里也有底了!”
洛克斯趁机凑到维克斯身边,晃了晃装着淡绿色干扰试剂的瓶子,看着里面悬浮的银亮颗粒,语气带着十足的底气:“老维,瞧瞧咱这试剂的效果!按正经理论调的配方,保准能把雾流粒子的活性压下去,你瞅瞅数据就知道!”
从具体参数来看,这瓶干扰试剂严格依据“粒子活性调控理论”配制,反物质粒子浓度精准控制在0.3%,既能有效作用于雾流粒子,又避免浓度过高引发额外反应。
同时添加了0.03%的暗物质中和剂,用于抵消环境中暗物质对试剂效果的干扰。
最终实测数据显示,该试剂可使雾流粒子活性降低60%,试剂中悬浮的银亮颗粒正是活性调控成分的载体,能确保有效成分均匀作用于雾流,实现稳定的活性压制效果。
维克斯推了推眼镜,盯着实时粒子监测屏上的橙光雾流数据,语气笃定:“没错!程序按四级高等文明的逻辑加了监测模块,能自动适配武仙座的环境,雾流粒子活性降得很稳,护盾压力也跟着小了,暗物质的干扰也控制住了。成了!”
从具体数据来看,维克斯团队在程序中植入的监测模块,严格遵循四级高等文明“动态适配逻辑”设计。
当橙光雾流进入武仙座暗物质环境后,模块会实时识别区域内暗物质浓度变化,并自动匹配洛克斯干扰试剂的作用参数。
最终实测显示,雾流粒子活性从初始的80%精准降至32%。
这一变化直接让反制护盾承受的冲击强度减半,同时将暗物质对力场传导的干扰率压制在5%以下,完全符合预设的测试目标,为后续护盾稳定性监测扫清了环境干扰障碍。
林轩伸手触碰全息屏上的力场模型,看着强核力与引力轨迹穿透暗物质区不再紊乱,语气又豪迈又兴奋:“武仙座这环境才叫真考验!四级高等文明的门道在这藏不住。理论得跟材料、程序搭伙,还得顺着星域环境调,缺了‘环境适配’,啥好理论都白搭!”
当测试功率提升至实战100%,η行星突然传来一阵微弱的引力脉冲,这是武仙座常见的天体干扰。
但护盾仅短暂波动0.03秒,“引力-强核力共振算法”就自动加载脉冲补偿参数,最终解离抑制率保持100%,涂层损耗仅16%,响应时间0.27秒,所有数据均远超预设标准。
形象说来,解离抑制率100%,就像门锁死死挡住小偷,一个都进不来;涂层损耗16%,就像衣服只磨破了16%的边角,不影响穿;响应时间0.27秒,就像手碰到火0.27秒就缩回来,快得躲得过伤害。
Rob1号的电子音清晰回荡在科研舱内,屏幕上同步弹出实验结果报告:“初代反解绑雾护盾武仙座环境测试完毕,所有指标均优于预设标准,实验判定为成功。”
科研舱里瞬间爆发出欢呼声,马洛克被泽娜按着头往屏幕上凑,非要他再算一遍暗物质补偿系数。
洛克斯举着试剂瓶跟艾丽娅碰“杯”,笑称“以后再出现解绑雾,就是咱的‘练兵靶子’”。
伊芙眼底浮现出藏不住的骄傲,轻声补充:“刚才引力脉冲时,应急能量切断阀也同步自检了,没问题。”
林轩看着眼前的热闹,量子态意识流扫过护盾核心,那里,暗物质晶体微粒、带环境补偿的共振算法、动态监测程序正协同运转,如同四级高等文明“星域适配型科技”的微缩模型。
他在实验日志里写下:“武仙座星域的初代反解绑雾护盾测试成功,不仅破解了暗物质环境下的解离威胁,更让华夏文明吃透了四级高等文明‘理论落地’的完整逻辑。基础科学要跟着环境走,技术要围着理论转,装备要贴着实战造。这一步,我们在武仙座边缘地带追上了四级高等文明的‘应用逻辑’。”
窗外,η行星的橙光洒在华夏号侧翼的护盾上,淡金色的引力波、幽蓝的暗物质光泽与橙光交织,无声宣告,华夏文明在四级高等文明的科技坐标系里,不再是“追随者”,而是能在不同星域环境中,稳稳握住“理论-技术-装备”协同跃迁的门径。
首次实验室测试的成功,不过是华夏科研团队攻坚的起点。
要让“引力-强核力共振模块”真正能扛住实战,必须先在宇宙里找个“全能考场”。
维克斯翻遍星图,最终把目标锁定在“天枢47星区”。这地方堪称宇宙环境的“浓缩样本”。
一侧挨着辐射中等的黄矮星,另一侧是暗物质密度较高的星云边缘,中间还飘着几处小型引力湍流,正好能一次性验证模块在辐射、暗物质、引力干扰下的表现。
“老林头儿,这地儿绝了!”维克斯指着星图上的天枢47,眼睛发亮,“黄矮星的辐射能测抗干扰,暗物质星云能验力场传导,引力湍流还能试应急响应,省得咱跑三个地方折腾!”
林轩看着星图,量子态意识流扫过那片夹杂着淡紫色星云的星区,笑着点头:“行啊老维,找的这地儿比食堂的‘拼盘菜’还全乎,就这儿了!传令,准备启航!”
指令下达后,华夏号外侧的智能机械臂迅速启动,精准抓取漂浮在宇宙中的实验装置。
机械爪带着缓冲软垫,稳稳托住共振模块与监测设备,通过舱门通道缓缓收回舰内。
技术人员立即对装置进行初步检测,确认核心部件无损耗、数据存储完整后,将其送入科研舱封存。
待所有设备回收妥当,华夏号舰体微微调整姿态,尾部推进器喷出淡蓝色火焰,如同在深邃宇宙中划出一道光痕。
舰队随之列队,以华夏号为核心,呈箭头状向着天枢47星区的方向缓缓驶离。
舷窗外,此前停泊的安全锚点逐渐缩小,η行星的橙光慢慢淡去,而远处那片夹杂着淡紫色星云的天枢47星区,正静静等待着这支科研舰队的到来,一场更全面的“实战预演”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