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200章 )八熵阶实现圆满(2/2)
屏幕上,淡紫色的晶体粒子正顺着电磁力屏障的弧度有序绕行,每一道轨迹都与四力节律完美契合,那是他首次突破“被动适配”、掌握主动控熵的关键节点。
他盯着屏幕出神,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当时的手感,面对粒子紊乱,他没有用强核力硬拦,而是借引力子顺着粒子飘移的趋势引导,再用电磁力搭起弹性屏障,才让混乱归为有序。
可如今要从规整力场里造可控乱劲,他却又回到了“对抗”的老路子,要么用念力硬掰力场节律,要么强行切断既有平衡,完全忘了“顺势引导”的核心。
要知道,他此前能捋顺乱劲,核心是“顺着紊乱的趋势找规律”,而现在要造乱劲,本质该是“顺着规整的节奏挖缺口”,而非彻底推翻重来。
想通这一层,他忽然意识到,或许问题从来不是“让力场掉头”,而是自己还没找到“顺着规整力场的节奏,在四力节律里悄悄引出乱劲”的法子。
22.3困局突破:卡戎星区的“双向控熵”顿悟
地球历2932年初,华夏舰队途经“卡戎星区”时,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复合型星际飓风,飓风内部裹挟着冰晶碎块与高密度碎石流,引力场与电磁场交织紊乱,可飓风外围却笼罩着一层异常稳定的电离气体罩,形成“内乱外稳”的特殊结构,连舰队的常规探测设备都难以穿透。
当时埃隆正指挥护航舰调整航向,试图绕开飓风影响范围,林轩却盯着观测屏上实时生成的飓风模型定在原地。
屏幕上,飓风内部的冰晶与碎石虽看似杂乱无章,却始终沿着飓风的旋转轨迹运动。外围的电离气体罩虽稳定,分子仍在以极低幅度缓慢流动,并未完全静止。
“这不就是‘双向控熵’的宇宙实例吗?”他猛地起身,声音难掩兴奋,“紊乱里藏着规整的轨迹,规整中也有紊乱的苗头,根本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林轩当即决定驾驶“KY-22”科研舰靠近飓风边缘,埃隆虽担忧星际飓风的不可控风险,但也清楚这或许是林轩突破八阶困局的关键,反复叮嘱:“全程跟紧护航舰编队,一旦监测到力场异常波动,立刻撤离!”
“放心,我有分寸,会盯着监测数据来,绝不冒进。”林轩拍了拍埃隆的肩,语气笃定,转身便朝着科研舰的驾驶舱走去。
华夏舰队立即调整航向,在距离星际飓风约五十公里的安全区域停了下来。
舰群呈扇形排布,护航舰的能量护盾率先展开,形成一道淡蓝色的防护屏障,警惕地监测着飓风外围的力场波动,避免冰晶碎块与碎石流冲击科研舰。
KY-22科研舰编队缓缓脱离华夏舰队,朝着星际飓风的方向驶去。
舰体外围的能量护盾亮起淡蓝色光晕,抵御着星区中漂浮的冰晶碎块。
那些碎块在飓风引力牵引下,像细碎的钻石般在黑暗中闪烁,偶尔撞上护盾便化作一团冰晶雾。
越靠近飓风,宇宙背景的星光越黯淡,取而代之的是飓风外围电离气体罩散发出的淡紫色微光,气体罩表面还不时掠过丝丝缕缕的电磁流光,如同被引力拉扯的丝绸。
护航舰的远程探测仪持续扫描着飓风动态,直到传来“外围力场稳定,无突发乱流迹象”的报告,科研舰才放慢速度。
当确认安全后,“华夏之智”操控科研舰缓缓停在距离气体罩不足百米的位置,舰内监测仪上的引力数值趋于平缓,仅维持小幅跳动,电磁干扰也控制在可控范围,屏幕边缘的雪花纹渐渐消失。
科研舰刚抵达飓风外围的电离气体罩附近,林轩便立刻调动念力。
这次他不再刻意追求“制造紊乱”或“维持规整”,而是让念力顺着飓风的固有力场节律延伸。
先融入外围稳定的电离气体中,感受力场规整的流动节奏,再逐步将念力拆分成细流,渗入飓风内部,同时用强核力捕捉冰晶碎块的运动规律,借电磁力同步感知气体分子的流动轨迹。
突然,飓风内部一颗直径约百米的冰晶碎块因力场波动脱离原有轨迹,径直朝着科研舰的观测舱撞来。
护航舰上的“华夏之智”刚要启动防御系统,林轩却立即制止:“别拦截,这是观察的机会!”
他立刻将念力聚焦在这颗冰晶上,随着冰晶靠近,其表面因弱核力衰变形成的细微力场纹路清晰地呈现在他的感知中。
冰晶虽在乱流中不断调整姿态,却始终围绕自身的弱核力节律旋转,这种“紊乱中的局部规整”,正是此前他在修炼中忽略的关键特征。
“原来如此……连脱离轨迹的冰晶都没彻底乱,是我之前总想着‘彻底推翻规整力场’才错了。”林轩盯着观测窗,自言自语地呢喃。
话音刚落,飓风内部一股突发乱流顺势冲击而来,他的念力瞬间被打乱。
但这次他没有像以往那样强行凝聚强核力对抗,反而顺着乱流方向,将念力细流进一步分散。
每一缕念力都精准对接冰晶表面的弱核力节点,跟着冰晶的旋转轨迹同步运动,同时借引力子捕捉周边碎石的运动节奏,让其余念力细流与碎石的引力轨迹保持共振,这是对“力场适配法”的反向应用,不再是“用念力引导粒子”,而是“让念力跟着粒子的固有节律走”。
奇妙的是,这些念力细流在紊乱中逐渐形成新的牵引轨迹,冰晶的偏移方向被稳稳修正,部分原本无序的乱流也在念力与粒子节律的共振下,朝着外围稳定区域缓慢过渡。
监测屏上的“双向熵动可控度”瞬间从此前的30%跃升至60%,红色预警灯随之熄灭。
“找到了!关键是‘顺势引导’,不是强行切换!”林轩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目光仍锁定在冰晶远去的方向,自言自语地梳理着思路,“之前总想着在紊乱和规整之间‘架桥’,其实根本不用,念力就该是‘转换器’,像2928年调晶体那样,顺着力场本身的节律来。”
此刻他终于彻底想通,八阶控熵的核心,是借四力共振实现“紊乱”与“规整”的自然过渡,而非生硬切割。
当需要从规整中引紊乱时,无需打破原有力场节律,只需像这次捕捉冰晶轨迹一样,找到力场中“局部波动的种子”,用念力顺着节律将其放大。
当需要从紊乱中找规整时,则聚焦粒子的固有节律,用念力牵引其形成有序轨迹。
待这次靠近飓风的观测与念力测试成功结束后,KY-22科研舰缓缓驶入华夏号的对接舱。
随着舱门缓缓开启,埃隆带着几名核心成员立刻迎了上来,目光先落在林轩身上,确认他状态无碍后,又快速扫过科研舰外部的力场监测数据,语气里带着几分后怕:“没出什么岔子吧?刚才监测到飓风内部有乱流波动,我还一直捏着把汗。”
林轩刚走下舷梯,脸上还带着顿悟后的清明,笑着摇头:“不仅没岔子,还搞懂了双向控熵的关键。”
他抬手调出便携屏,上面是刚才冰晶与念力互动的轨迹记录,“你看,不管是从乱到顺,还是从顺到乱,只要顺着四力节律来,念力和力场就不会对抗,这两种操作根本是一套逻辑。”
埃隆凑过去看了眼屏幕上的冰晶轨迹与念力数据,伸手拍了拍林轩的肩:“能突破就好,这阵子你为了八阶圆满没少熬,正好趁这功夫歇口气,后续修炼也能更顺。”
林轩点头应下,脚步却没停,反倒加快朝着科研舱走去。
他实在按捺不住,想立刻把卡戎星区的顿悟用到超力场模拟训练里,验证“顺着节律控熵”的逻辑是否能进一步提升双向熵动可控度。
此时的他已经明确,此前卡壳的核心,是误将“紊乱→规整”与“规整→紊乱”视为两套独立逻辑,强行用对抗式操作切割力场节律。
而这次从冰晶运动中顿悟的原理,是让念力始终作为四力节律的“跟随者与放大者”。
当需要从紊乱中找规整时,念力聚焦粒子的固有弱核力节律,借引力子牵引形成有序轨迹。
当需要从规整中引紊乱时,念力捕捉力场的局部波动,如冰晶脱离轨迹时的细微力场偏差,用电磁力顺着节律放大波动。
两种操作共用“顺力场节律而动”的核心逻辑,本质是念力与四力的动态适配,而非生硬对立。
这种认知上的突破,让他对后续修炼充满信心,也急于通过模拟训练验证这套逻辑的可行性。
22.4圆满达成:“熵境闭环”与反制装置飞跃
顿悟之后,林轩的修炼进度突飞猛进。地球历2932年夏,他已能在超力场模拟舱中,将双向熵动可控度稳定在85%以上,但要达成八阶圆满,还需突破最后一关,让“紊乱-规整”形成无需外部干预的自主循环,即念力可独立引导力场完成“紊乱→规整→再紊乱→再规整”的闭环,且全程保持四力共振不中断。
为攻克这一难关,他将模拟舱环境调至极限。
同时叠加引力湍流、高频电磁暴与高能粒子流,舱内的环境监测仪上,引力值跳动幅度达±0.8G,电磁辐射强度突破5000伦琴,完全复刻了宇宙中最复杂的极端力场环境。
地球历2932年秋,林轩启动第108次“熵境闭环”尝试,他缓步走到模拟舱中央,双目微闭,量子态意识流率先与舱内的力场建立连接。
他先以电磁暴为触发点,用念力引导力场逐渐进入紊乱状态。
瞬间,模拟舱内淡蓝色的力场波纹从平稳的层状结构,骤然变成狂躁的漩涡形态,悬浮的碎石模型如失控的流星般四处碰撞,舱壁的指示灯因力场波动频繁闪烁,连空气都仿佛因力场扭曲产生了细微的震颤。
“别急,先跟着引力湍流的节奏来。”林轩低声自语,双手维持着稳定的结印姿势,并未因环境混乱而慌乱。
他沿用此前摸索出的“双力校准法”,让念力顺着引力湍流的旋转轨迹延伸,如同为杂乱的电磁力“铺设轨道”。
这一步的科学原理,是借引力子的牵引特性,为无序的电磁力粒子提供运动框架,同时用念力调节强核力的脉冲频率,让电磁力粒子逐步贴合引力轨迹,实现“无序向有序的过渡”。
随着念力的持续引导,狂躁的力场波纹渐渐收敛,原本四处碰撞的碎石模型,开始沿着念力与引力共同构建的螺旋轨迹运动,淡蓝色的力场也重新呈现出规整的螺旋结构,舱内的环境监测仪数据逐渐平稳,引力值波动缩小至±0.2G,电磁辐射强度降至1200伦琴。
“第一步成了,接下来该引‘紊乱引子’了。”林轩睁开眼,目光锁定螺旋力场的中心。
当力场完全稳定后,他没有停止操作,而是将念力切换为弱核力频率,在螺旋力场的中心,引出一缕极细微的“紊乱引子”,那是一束频率与周围力场存在微小偏差的能量流,仅占据整个力场能量的0.5%。
这一步的关键原理,是利用弱核力的衰变特性,弱核力的微小波动会引发局部粒子的能量状态变化,进而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带动周围粒子,实现“有序向无序的扩散”,且因“紊乱引子”能量占比极低,不会直接导致整个力场崩溃。
这缕引子如同种子,在四力共振的作用下缓慢扩散,淡蓝色的螺旋力场从中心开始,重新出现细微的紊乱波纹,碎石模型的运动轨迹也逐渐偏离螺旋轨道。
就在紊乱幅度即将超出预设的70%阈值,舱壁的红色预警灯刚要亮起时,林轩迅速调整念力频率,用强核力轻轻施加牵引。
强核力的短程强相互作用,能瞬间拉住即将失控的粒子,如同为扩散的紊乱“踩刹车”,让力场重新回归规整的螺旋形态。
至此,“紊乱-规整-紊乱-规整”的自主循环完美完成。
监测屏上的“双向熵动可控度”从65%瞬间跳至100%,绿色提示灯持续闪烁,Rob1号的机械音同步响起:“检测到指挥官念力已实现四力共振下的‘熵境闭环’,符合八阶‘全维控熵’标准,量子态意识流稳定性提升40%,力场操控响应速度提升60%。”
林轩缓缓收功,掌心的淡金色念力不再是单一的光束形态,而是凝聚成一道流光,在模拟舱内交织出“紊乱漩涡与规整螺旋相互缠绕”的复杂光纹。
这正是八熵阶圆满的标志性念力形态,意味着念力已能同时承载“紊乱”与“规整”两种状态。
但此刻的林轩对此毫无察觉,还不知道自己已然触及了八熵阶圆满的境界。
他推开舱门时,发现埃隆、伊芙、马洛克等人早已在外等候,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期待。
林轩刚推开模拟舱门,通讯器就突然响起,是瑟隆长老的远程即时通讯请求。
他随手接通,全息投影里的瑟隆长老笑着开口:“林老弟,可有阵子没联系了,你这念力修炼,如今到哪个境界了?”
“还在摸索四级八熵阶圆满的门槛,”林轩坦诚回应,抬手示意了下模拟舱,“正好刚结束一次‘熵境闭环’尝试,正要按莱拉夫人法门的‘双态力场验证法’测试下,看看能不能让紊乱和规整力场共存,也能直观知道成效。”
说着,他指尖凝起淡金色念力,在众人面前缓缓展开,先是一缕缕念力细流无序飘散,很快汇聚成拳头大小的微型力场,力场外层瞬间泛起星尘般的银蓝色紊乱波纹,连周围空气都跟着产生细微震颤,悬浮的尘埃粒子被卷入其中,打着旋儿碰撞。
接着,他指尖轻轻一压,力场内层逐渐透出淡紫色的规整光泽,如暗物质晶体般层层叠加,将紊乱的外层稳稳包裹。
最后,他调整念力频率,让外层的紊乱波纹与内层的规整晶体沿同一轨迹缓慢旋转,两种对立的力场状态逐渐交织融合,最终形成一道“外乱内顺”的双层力场环,环身还泛着明暗交替的流光,连舱壁的灯光都被力场牵引,在地面投下旋转的光影。
为了让效果更直观,林轩随手从旁边实验台上拿起几颗用于模拟碎石的金属小球,将它们投入力场环中。
只见小球先在外层紊乱区域无序碰撞,却始终没脱离力场范围。
接着被内层规整力场牵引,沿着环心轨迹平稳旋转,最后又能在他的念力操控下,从紊乱区域顺畅回到掌心。
整个过程中,力场环没有丝毫波动,金属小球的运动轨迹完全可控。
“这……看着还真有点门道啊!”埃隆凑上前两步,试探着拍手,语气里带着不确定的兴奋,“外层混乱但内层规整,还能让小球在里面走得这么顺当,应该是成了吧?”
伊芙也跟着凑近,指尖悬在力场环外犹豫了几秒才轻轻碰了碰,感受到细微震颤却没被波及,才松了口气般笑道:“至少外力碰着没出乱子,这要是放到复杂环境里,说不定真能用?”
马洛克盯着金属小球的轨迹,摸了摸下巴,语气带着猜测:“双态力场能稳住不散,对反制装置的防护模块来说,或许是个不错的方向……就是不知道,这算不算真的摸到八熵阶圆满了。”
就在大家围着力场环,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猜测时,全息投影里原本靠在椅背上的瑟隆长老,突然身子一挺坐直了,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的震惊:“真的成了!这就是八阶圆满!”
他语气难掩激动,“我之前一直参照伊瑟拉的念力传说推测,估摸着这个境界的念力能让‘乱如星云’与‘整如晶核’的力场在同一念力空间里共生,还能相互转化,这正是八阶圆满的核心。林老弟,你刚才的演示,完全印证了这个推测!而且你这力场环的稳定性,比传说里描述的还要强!”
“也就是说,咱老林头儿真的突破八阶圆满了?”埃隆立刻追问,语气里满是急切。
瑟隆长老重重点头:“千真万确!这种‘双态共生’的控熵能力,就是伊瑟拉念力传说里的四级高阶境界,后续应对复杂宇宙环境,你们也多了层保障!”
话音刚落,科研舱里瞬间爆发出欢呼声。
伊芙激动得攥紧了拳头,马洛克则快步凑到力场环前,反复观察:“原来‘双态共生’才是关键……之前我们都盯着‘切换’,反倒绕了弯路!”
林轩看着眼前狂喜的众人,再低头看向掌心稳定的力场环,悬了许久的心终于彻底落地,他真的做到了。
“从2928年突破八熵阶到现在,整整四年啊。”伊芙拍着林轩的肩膀感慨,语气里满是欣慰。
林轩望着半空中仍未消散的力场环,轻笑了声:“是挺久的,不过好在没白费,现在总算能给反制装置的研发帮上实打实的忙了。”
林轩望向舷窗外武仙座的星海,心中百感交集,这四年的卡壳与试错,不仅让他掌握了“全维控熵”,更让他真正理解了八阶熵的本质。
宇宙中的紊乱与规整,从来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力场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念力的最高境界,便是顺应这种本质,在紊乱中找规律,在规整中留余地。
华夏文明向四级高等文明迈进的脚步,因这场跨越四年的修炼突破,变得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