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江城血案:武汉“4.17”持枪抢劫杀人案侦破纪实(1/2)
2001年4月17日上午十点刚过,武汉汉口南京路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作为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商业核心,这里银行林立,商贾云集,一派繁华。
突然,几声凄厉的呼救声从“天鸽咖啡厅”二楼炸开,打破了街面的喧嚣。
不等街上的行人反应过来,一名神色慌张的男子手持手枪,猛地撞开咖啡厅的玻璃门冲了出来。他脚步踉跄,眼神中透着一股亡命徒的凶光。
几乎是同时,一名男子从侧里冲出,试图阻拦。说时迟那时快,“砰!砰!”两声震耳欲聋的枪响,划破了城市的天空。
试图阻拦的男子身体猛地一震,胸前绽开血花,重重地倒在冰冷的柏油路面上。
而行凶者则一个箭步跃上早已等候在路边的一辆红色摩托车后座。
伴随着引擎狂暴的轰鸣声,摩托车如同红色的幽灵,在人群的惊呼和恐慌中,撕开一道口子,绝尘而去,只留下地上一滩迅速扩大的暗红血迹和弥漫在空气中的硝烟味。
光天化日,闹市枪响,一人喋血街头——消息像插了翅膀一样传开,江城为之震动。
案发后仅仅几分钟,刺耳的警笛声便由远及近。江岸公安分局的巡警最先赶到,迅速用警戒线将血迹斑斑的现场严密封锁起来。
紧接着,武汉市公安局、刑侦处、110指挥中心等单位的精干力量先后抵达。
刑警们戴着白手套,像梳理头发一样,一寸寸地勘查现场:测量弹壳落点,提取模糊的脚印,记录摩托车轮胎的碾痕,收集散落在地的外汇兑换单据……由于出警极其迅速,犯罪现场几乎保持着原始状态,这为后续提取关键物证、还原案发经过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经过紧张而细致的现场走访与痕迹分析,民警们迅速勾勒出案件的基本轮廓:
案发前,有三名从事非法外汇交易的当事人在“天鸽咖啡厅”二楼进行交易。两名歹徒尾随而至,实施抢劫。
得手后,一名歹徒仓皇下楼,跳上同伙驾驶的红色摩托车准备逃离。
此时,原本在一楼等候的另一名当事人易才,听到楼上的呼救和骚动,奋不顾身地追了出来。
在歹徒即将逃脱的千钧一发之际,他勇敢地冲上前,死死拉住了摩托车。丧心病狂的歹徒为了挣脱,在极近的距离内,对准易才连开两枪,导致其当场牺牲。
“严打”期间,在武汉最繁华的市中心发生如此恶劣的持枪抢劫杀人案,性质极其严重。
武汉市委副书记程康彦、市公安局局长史昌旭闻讯后火速赶赴现场,成立专案指挥部,坐镇指挥。
一张无形而严密的天罗地网在全市迅速张开。通过110指挥中心,一份份载有红色摩托车特征和可疑人员信息的紧急协查通报,瞬间传达到全市每一个警务单位。
巡警、刑警、交警等多警种联动,在所有出城要道、交通枢纽设卡拦截,全城搜捕,武汉警方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
与此同时,技术侦查工作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刑侦处的模拟画像专家根据多名目击者的碎片化描述,在电脑前开始了艰难的拼图。
“颧骨这里再高一点……对,就是这样。”“下巴要再短一些,显得更狠。”“脸型整体再削薄一点……”
随着鼠标的点击和参数的调整,一个模糊的犯罪形象在屏幕上逐渐变得清晰、立体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