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有重大军功表现,赐花翎!(1/2)
弘历也因为眼下大清人多,而把拓宽去西北的驿站马路的事,也提上了日程。
只是,眼下天已渐热,人人心中骄躁,且弘历最近花钱的确过多,大有隋炀帝败光隋文帝积蓄的意思。
所以,户部满尚书海望收到此旨后,就为此对户部汉尚书史贻直:“赈灾不惜财,如今拓宽驿站马路也不惜财,国库即便充盈,恐也禁不住这么花啊!”
史贻直微微颔首,而笑着道:“但陛下想必也有自己的深意,我们也不必非得明着奏谏,只把银钱出入情况多上报便是,而陛下虽急切求治,可英明睿智,自会看得出来,国库充盈的情况在迅速缩水。”
“公此言有理!”
“主子是求治明君,想来也不会真愿意让天下人看见,他当政后真的在让国库充盈情况一年不如一年。”
海望对此深表赞同,也产生了期待之心,期待弘历在看见国库存银越发不及雍正朝的时候,能够幡然醒悟。
他甚至已经能够想象,那个时候弘历对此悔恨不已的场景。
但,弘历其实有考虑如何在大手笔花钱的时候,还能如何大手笔挣钱。
弘历对此想了三个办法:
一个是降谕给马尔赛和东北地区的官员和副都统们,让他们继续组织汉商开采煤矿出来卖;
一个是降谕内务府,联合地方府筹备起招商引资的事,设立有相应鼓励政策的贸易区,准备在扩建驿站马路时,争取让参与工程的民工们在哪里挣的钱,就在哪里花掉。
还有一个就是拓宽对外贸易渠道,对朝鲜、日本、安南进行贸易倾销;等朝廷控制的粮食、生丝、棉布以及对朝鲜、日本而言很重要的大白菜、土豆多起来,建立东北、朝鲜半岛、日本岛组成的北方海贸圈。
这是后世因为地缘政治矛盾难以实现的,但弘历想这样做,达到彻底让东北起飞的目的。
恰好。
弘历在下旨怼了罗刹国使臣马洛夫后,就也收到了苗事被平定的捷报。
“张广泗果然不会让朕失望!”
“衡臣,拟旨,实授其为云贵总督兼贵州巡抚事,加兵部尚书衔,赐双眼花翎。”
“另外,得让他张广泗趁着战事平定,尽快在云贵安民生产,推广梯田技术与新的增肥技术。”
弘历搓着手,对军机大臣们如此吩咐着。
苗事被抚定,意味着改土归流这件大事基本成功。
接下来,只是等着当地苗民恢复生产,学习汉人的种田方式,而让西南的粮食产量上一个台阶了。
不别的,云贵地区要是能自给自足,让川粮可以更多的运去北地,那对将来灭准噶尔、稳定西藏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弘历又任命道:“兆惠平定苗人逆酋有功,升四川粮道;岳钟璜调入京师任二等侍卫,协助兵部尚书岳钟琪训练云梯营;分别赐单眼花翎。”
“嗻!”
鄂尔泰和张廷玉应了一声,同时也都在心里羡慕起了张广泗。
因为大清得赐花翎的大臣很少。
历史上,整个清朝,得赐三眼花翎的王公大臣,只有七人。
双眼花翎也只赐予有重大军功在身的大臣。
即便是单眼花翎,也不会轻授,也是需要有突出军功表现的才能被赐予。
弘历给予张广泗、兆惠、岳钟璜如此厚赐,目的自然也是表现他对军功的重视。
除此之外,这毕竟是他即位以后完成的第一件军政大事,且也很好的证明了他昔日决策的正确性。
所以,弘历自然也就不吝赏赐。
而弘历现在只期待着,西南平定后,能够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生产。
军事上的胜利,对他而言,只是一个开始。
不过,张广泗的另一道奏折,泼了他一盆冷水。
那就是,历经数年的苗乱,导致云贵地区土著苗民数量大量减少。
主要是鄂尔泰主张剿杀为主期间,大量苗民被屠。
而人被杀了,还怎么生产?
弘历也因此把张广泗的奏折丢在了鄂尔泰面前的桌案上:“你做的好事!”
鄂尔泰看了奏折后,不由得红了脸,只得跪下叩首:“奴才坏了主子大计,实在该死!”
“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