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我建议拉远一点(1/2)
林舟不慌不忙地答道:
"这个设计已经考虑到了实际生产条件。虽然看起来复杂,但结构上已经优化过,完全能适应我们现有的生产能力。
"
"久仰大名,
"一位头发花白、戴着厚眼镜的老者走上前来,伸出手,
"我是国防科工委的李教授,专门负责火箭炮研究而十年了。
"
林舟恭敬地握住老者的手:
"李教授好,久闻您的大名。
"
"哈哈,客气了,
"李教授笑了笑,但眼神中的审视之色丝毫不减,
"听说林同志设计了一种新型火箭炮?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
"
林舟环顾四周,除了李教授,还有几位专家也带着探究的目光盯着他。
他明白,这些人不是来捧场的,而是来审核的。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林舟不慌不忙地开始介绍,
"我设计的这款火箭炮主要有三个革新点:第一,弹药配方采用了全新的高能配比;第二,弹体结构进行了空气动力学优化;第三,装配了折叠式尾翼导流装置。
"
"尾翼?
"一位矮个子专家皱起眉头,
"火箭炮要尾翼干什么?
"
"就是,
"另一位专家也跟着质疑,
"国内外主流火箭炮都没有尾翼设计,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
林舟早料到会有人质疑,不慌不忙地解释:
"传统火箭炮在高速飞行时容易受气流干扰,产生偏航,影响精度。加装尾翼后,能显著提高飞行稳定性,减小散布圈直径。
"
"理论上是这样,
"李教授摇摇头,
"但实际上,尾翼会增加重量和阻力,反而可能降低射程。现代战场上,射程比精度更重要,这是基本常识。
"
几位专家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看向林舟的眼神带上了一丝同情——似乎在说:
"年轻人啊,书读得多,经验太少。
"
林舟并不急着辩解,而是微笑着问:
"李教授,您认为目前国内火箭炮的精度如何?
"
李教授挺直腰板:
"我们的标准火箭炮在8公里射程下,散布圈直径大约200米左右,已经相当不错了。
"
"200米?
"林舟摇摇头,
"这个精度在现代战场上远远不够。我的设计目标是将散布圈缩小到50米以内,同时将射程提高到12公里以上。
"
"12公里?散布圈50米?
"李教授笑出了声,
"年轻人,理想是好的,但要实事求是啊。以我们目前的工业水平和材料条件,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
其他专家也跟着笑起来,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善意的嘲讽氛围。
"实不相瞒,
"那位矮个子专家摊开手,
"我也在北极熊学习过,见过他们最先进的火箭炮系统。就算是那样的技术强国,也不敢说能做到你说的那种精度。
"
有想法是好事,
"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专家突然开口,语气中带着怀疑,
"但是这样的设计...是不是太理想化了?我们国内的生产条件能满足吗?
"
林舟不慌不忙地答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