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老茧验出真假银(2/2)
王三见势不妙,转身就想走,却被脚夫们拦住。脚夫头粗声说:“俺们往济州府送瓷器,就被这假银坑过,差点丢了性命!今天这事,非得说清楚不可!”
张青拎着假银,对赵老实说:“你娘的病,俺们帮你治。但这假银的事,你得跟俺去县衙做个证。”
赵老实抹了把泪:“只要能救俺娘,俺啥都愿意说!”
众人簇拥着往县衙去,孙二娘边走边想起小时候听娘说的“沈万山铸假钱”的故事,只道是巨富贪心,却不知这小小的假银锭,能让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她看着赵老实补丁摞补丁的裤子,心里像塞了团乱麻。
朱仝都头见了人证物证,当即派人去抄王家窑。果然在窑底搜出大批假银和模具,上面的“官银”印记,跟赵老实捡的一模一样。王三的表兄起初还抵赖,直到脚夫认出他就是当年骗当铺的骗子,才瘫在地上招了。
原来王三眼红官府的盐引生意,想用钱打通关节,又舍不得花真银,就教唆表兄铸假银。他们先用假银骗当铺,再用骗来的真银去行贿,没想到假银的铅锡配比特殊,被张青认了出来。
“王三呢?”孙二娘追问。
朱仝叹了口气:“跑了,不过俺已经通令各州府缉拿,他跑不远。”
赵老实听说娘的病有救,“咚”地给孙二娘和张青磕了个头:“俺这辈子做牛做马,也要报答你们的恩情!”
孙二娘扶起他:“报答啥?都是街坊。你娘的病,俺认识个老郎中,专治肺痨,咱现在就去请。”
老郎中给赵母诊了脉,说:“还好来得及时,用川贝、百合炖梨,再配上草药,慢慢能好。”孙二娘当即拿出银子,让张青去药铺抓药。
赵老实看着药罐里翻腾的药汁,眼泪掉在灶台上:“俺爹当年就是被假银子害的。他给地主交租,收了假银,地主不认,把俺家的地全夺了,爹气不过,上吊了……”
张青往灶里添了把柴:“往后有俺们在,没人敢再欺负你。”
假银案结了那天,郓城县的百姓敲锣打鼓,把块“为民除害”的牌匾送到包子铺。孙二娘把牌匾挂在墙上,看着张青手掌上的老茧,忽然笑了:“你这双手,杀人也救人,辨得出真假银,也摸得透人心。”
张青咧嘴笑,疤脸在阳光下泛着光:“人心比银子好辨。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就像这包子,馅里掺没掺沙子,一口就尝出来。”
秋凉时,赵老实的娘能下床了。赵老实给包子铺送来一筐新收的红薯,说:“这是俺自家种的,甜得很。”孙二娘蒸了红薯包子,香气飘出半条街。
有天,个穿囚服的人被押解着从铺前过,是王三。他看见孙二娘,突然喊:“俺不服!那假银做得天衣无缝,你咋认出的?”
孙二娘举着张青的手,对着阳光照:“就凭这老茧。真银沉,假银飘,他一掂量就知道。人心也一样,真的重如泰山,假的轻如鸿毛,掂久了,自然就懂了。”
王三低下头,再也没说话。
夕阳把包子铺的影子拉得很长,张青正在揉面,手掌的老茧与面团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孙二娘看着他,忽然觉得,这双手上的每道伤痕、每块老茧,都是日子刻下的印记——有血,有泪,有恨,却更多的是暖。就像那真假银锭的故事,最终留在人心的,不是骗子的伎俩,而是普通人互相帮扶的情义,重如真银,暖如蒸笼里的热气,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