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诸葛亮的攻心之计(2/2)
却在二人离去后,对心腹低声道:“派人盯紧魏延、霍峻所部,尤其是与城外有旧者。值此危难之际,不可不防。”
这道命令虽隐秘,却终究被一名与魏延相熟的校尉偶然探知。
魏延得知后,勃然大怒。
继而又感心寒:“某魏文长为报知遇之恩,肝脑涂地,主公竟疑某至此!”
猜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便在绝望的土壤中迅速生根发芽。
这一日,魏延巡视城防至深夜。
回到府邸时,却发现案几上多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书信。
他狐疑地打开,只见上面写着:“文长将军勇冠三军,天下皆知。然司马仲达性狭多疑,刻薄寡恩。今困守孤城,覆灭在即,将军岂愿为之殉葬?”
“唐王求贤若渴,若将军弃暗投明,必得重用,功名富贵,唾手可得。时机在握,唯将军自决。”
魏延看完,心中剧震,下意识地将书信揉成一团。
他第一个念头,这是汉军的反间计!
但是,这封书信又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送到他案头的?
这府中……莫非已有汉军细作?还是司马懿在试探他?
魏延立刻命亲信暗中查探,却一无所获。
这封突如其来的劝降信,像一根毒刺,深深扎进了魏延的心头。
他固然恼怒汉军的伎俩,但信中所言,又何尝不是他内心深处隐隐的担忧?
司马懿这个人,真的值得他效死吗?
当初投效他,是看重其才能和背后的家世,欲共图大事。
如今却落得困守孤城,内外交迫的境地。
同样感到危机的还有霍峻。
他并非司马懿嫡系,只是感念其知遇之恩,才竭力守城。
如今城内大量军民被清洗,他也能感觉到暗中有视线在盯着自己。
这种环境下,即便他问心无愧,也难免心生寒意。
诸葛亮的攻心之计,就像缓慢发酵的毒药,在临湘城内悄然蔓延。
不仅仅是底层士卒和百姓,就连中上层将领,也因司马懿的高压和猜忌而人心惶惶。
表面稳固的防守体系,内部已然出现了细微却致命的裂痕。
城内一些原本就对司马懿强行征粮、拉壮丁守城不满的本地士族豪强,见汉军势大,司马懿败象已露,且如此刻薄寡恩。
便开始暗中串联,密谋献城以求生路。
夜色如墨,临湘城在初冬的寒风中瑟瑟发抖。
城墙上的火把在夜色中摇曳不定,如同城中惶惶不安的人心。
更夫敲过三更的梆子声在空旷的街巷中回荡,格外凄凉。
城内东南角,一处不起眼的宅院。
密室中,烛火昏黄,映照出五六张神色紧张的面孔。
王家家主王崇,一个年近五旬、鬓角微白的中年人,正用指尖轻轻敲打着檀木桌面。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李家、赵家两位家主,以及身着便装的东门守军副将陈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