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我们农贸批发市场穿越了 > 第35章

第35章(1/2)

目录

第35章

一场秋雨一场寒,似也就眨个眼的时间,大地就被染成了金黄|色。

王雯雯穿上新做的衣服,对着镜子左看右看了半晌,嘿嘿笑了起来。

他们来时是大夏天,都是短袖。她家在市场住着,虽有换季的衣服,但别人没有。看到大家都换了让本地乡民做的汉服,她也要了两套。

一个集体嘛,总得打扮一致些,这样才显得团结嘛。至于是不是想臭美?才没有那回事呢。

她摸了摸身上的衣服,别看都是乡民做的,但这些古代妇女的手艺真不差。一针一线缝得都特别用心,针脚都十分平整,像是缝纫机缝出来的一样。

款式简单,布料平凡,但因着这份用心,大家都很感动。

换好衣服,下了楼,在门口等了没一会儿,便陆陆续续有人过来。

今日是下山教学的日子,他们得去山脚下新建的课堂给孩子们上课。

因着包吃住,还肯撒钱,前来建设的乡民十分多。也没多久,用来给古代守卫以及读书用的房子便造了几间出来。

教室是一层高的小平房,都是用木头建造的。他们买了防水防火漆刷了几遍后,又买了些玻璃给房子安装上。

教室,还是得明亮些。

原木色的小木屋被刷漆后显得温暖又明亮,再配上透明的大玻璃,这儿很快就成了一处景点。

神仙仙宫不能随便去,但山脚的木屋看看总没问题吧?

透明的玻璃总是能引起古人的惊叹,他们也会忍不住幻想:自己要能住上这样带有透明琉璃的房子多好?看着就敞亮。

一行人下了山,到了教室。教室里摆着古人做的简单桌椅,而教室前的黑板则是从万淘上买的。

在教室后方,也有一块黑板。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审美以及荣誉,现代众也采取了现代的教育方式,在教室后方也装上了黑板。孩子们认字不多时,可以用来记录出勤记录,写表彰,画小红花。

等孩子们慢慢大了,学的知识多了,也能鼓励他们自己出黑板报。

王雯雯走进一年级一班,今天的语文课是她来上。

不过别看她是学汉语言的,但懂和教书完全是两回事。就在前几天,她还狠狠下了一番功夫,重新温习了拼音,这才稍微有点信心站到这讲台上来。

乡民们很愿意送孩子们来上学,学学问,还是学神仙的学问,莫说神仙还给一顿饭了,便是没饭吃也得来学。毕竟神仙们说,前期不收任何学费,如果以后运转困难了,会适当收些课本费与饭菜的成本费。这样的机会,错过了,死了可是无面目见祖宗的啊!必须得来!

王雯雯摊开课本,喊了一声“上课了”,便有小萝卜头站起来,“老师好。”

“同学们好。”王雯雯道:“坐下吧。打开课本翻到第二页,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元音的发音。”

边上的翻译忙将王雯雯的话翻译了下。因着语言不通,教学起来进度也慢。不过小孩子语言能力强,相信要不了多久,这些孩子便能将普通话说得很好了。

从京城里刚过来的农学官卢胜站在教室外静静看着,听着,慢慢的,眼睛就湿润了。

这就是他想了一辈子的场景。

他生于乱世,等了四十年才等来了百姓有饭吃,孩子有书读的场景。

陶景从身后拍了拍他,“卢大哥,走了,该去地里了。土豆差不多可以收获了,咱们去地里看看,今天应该能收了。”

“嗳,嗳。”卢胜连连应着,回头对上陶景探究的眼神,他忙拉着人往前走了几步,直到离开教室范围,才道:“让陶老弟笑话了。唉,这场景梦里想了很多遍,今日见了,一时情难自禁。”顿了顿又道:“千百年来,没有人教农民认字,农民即便想认字也是承担不起。今日见到乡民能得圣人教诲,甚是感动。”

“我们那里要是有人敢不让孩子读书是要进大牢的。”陶景道:“教育乃是国之本,孩子是国之未来。我们那儿曾有个圣贤说过,少年强则国强。放到这里也是通用的。”(注1)

“少年强则国强……”卢胜喃喃了几遍后,拱手道:“受教了,多谢陶先生。”

“客气了。”陶景笑了笑道:“我观老哥你对这拼音颇有兴趣,晚点等农忙结束了,老哥也可以学学。”

“那真太好了。”卢胜兴奋了起来,“昨天听你们那位欧阳管事说,学会这拼音,一个成年人一年内认识几百字不成问题,甚至还能写书信。先生有所不知,我等现在所用识字之法用的是切音法。晦涩难懂不说,有些字还切不了,只能靠死记硬背,这也是我们读书昂贵的原因。光一个认字就要不少时间,一般人家根本承受不起费用。”

“我们也并不是一步到位的。”陶景想起那段历史,不由摇摇头,“等国家安定了,你们一定要多注意跟外界交流,万不可做闭关锁国之事。世界之大,非只有中原。也许在海的那一边,也有其他强国的存在。”

卢胜点点头,将陶景的话记心里。心想,等回京了,一定要跟天子说。

两人坐上三蹦子,与其他人一路快行,到了李家村。

陶景来到地里,蹲下身,道:“看,土豆的茎叶颜色从绿色变成黄|色,再逐渐枯萎到这个程度,就代表土豆熟了,可以收获了。”

他说着便抓住已枯萎的土豆茎叶,一个用力,便将土豆给拔了出来。

身边传来惊呼,那是带着点心疼的惊呼。

“陶先生,这,这可是能亩产四千斤的神种。”看着陶景就这样直接将土豆拉了出来,卢胜心都一颤的。那感觉,好似有人在往他心口捅刀子一般的。

陶景嘴角抽了下,“就是土豆,没那么神奇。只是你们这儿没这物种,所以觉得神奇。而且,这也是判断土豆成没成熟的一个办法。”

他将土豆提了起来。一串根茎上连着好几个土豆,看着个头都颇大,长势很喜人的样子。

“没成熟的土豆拔不出来,成熟的就能拔出来了。”

卢胜还是心有余悸地道:“到底是神种,还是小心些。这要损失了一颗,可罪过了。”

他说着便掏出帕子,擦了擦自己手后,这才小心翼翼地从陶景手里接过神种。

神态恭敬而虔诚,仿佛捧在手里的不是土豆,而是什么稀世珍宝。

他左看右看好一会儿,直到身边的同僚们催了,这才又更为小心翼翼地将土豆递给同僚。

他那同僚更夸张,竟是拿出帕子直接包住土豆,然后再慢慢观察。

观察了好一会儿,还掂了掂,“这一串起码有五六斤。天啊,有了这个,大昭子民再也不怕饥饿了!”他说着便将土豆高高举过头顶,泪流满面地喊道:“这是大昭的希望!”

“……”

陶景不知该说什么,他能体会大家的心情,但怎么总觉这伙人有点子浮夸呢?浮夸两字一从脑海里冒出来,他就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赵璋。

果然如他预想的那样,赵璋对上他的眼神后,立刻拉起袖子擦起了眼角,“我大昭有救了,这都是圣人的功劳。天不降仙宫,万古如长夜!”

我可去你的吧。

你是不是在袖子上擦大蒜汁了?眼泪说来就来?

“开挖吧。”懒得跟赵璋多废话,陶景便道:“挖的时候小心些,别挖破皮了。”

“先生,我们用手拔就行。”

卢胜说罢便是率先跑进地里,也不顾埋汰,撅着个屁|股,像个扒地的狗子般,疯狂扒拉了起来。其他京城来的官也是齐齐下地,疯狂扒起了土豆。而那些乡民也不甘落后,纷纷冲进地里,开始收获土豆。

阶级,在这片地里消失了。

没有尊卑,没有上下,有的只是想吃饱饭的齐心协力,一种对未来的共同期待。

一亩地的土豆被起了出来,一过秤,4328斤。这数据将一干人震撼得不轻。

居然不止四千!

赶紧再挖,再统计!

于是,这些京官与乡民像打了鸡血一样,一直干到晚上,都不带喘口气的。

这奋斗精神着实震撼到了一干现代人。有人就忍不住小声道:“我们的爷爷辈应也是如此吧?”

“是啊。”陶景眼睛略有些红,他其实是个特别感性的人,“一代人吃了三代人的苦,才让我们有了有吃有喝,如今还能在古代装逼的机会。不然,我们的命运不会比他们好多少。”

大家一致点头。头一次的,他们开始将这些奋斗的古人看成了是跟他们平等的人了。以往他们也没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但怎么说,身上总有几分现代人的优越感。甚至因着古人的崇拜,有人还颇有几分为人师的高傲。

可现在看到这些官民奋力挖土豆的样子,他们心底的那些优越感便在消退。

都是人,都是不甘被命运掌控的人!

这种精神,他们的先辈有,而大昭人,也有!

天色已很黑了,疲劳极了的卢胜顾不上休息,连夜过秤,直到将所有土豆统计完毕,这才停了下来。

“李家村耕种土豆623百亩,收获土豆273万6216斤!”卢胜快速计算着,“一个成年人一天吃一斤土豆的话,这些土豆够,够……”

完了,没算盘在手,很难算出来啊。

“273.62天。”陶景头疼地道:“也就是差不多可以吃273天半。你们这算学不行啊。身为农官,要对数字敏|感一些。晚点你们也去上上我们那数学课,学学我们那的计算方式,以后有好处。”

卢胜脸一红,忙道:“是,下官日后一定好好学习圣人的算学之道。”

陶景没接话,反是沉默了久久后,道:“还是人太少了。要是人再多点,这一季收获就能摆平大昭眼下的粮食困局。”

说到这个话题,大昭人也是无奈。乱世死得人太多了,说是十室九空都不为过。天子登基后一直鼓励农桑,生孩子,但是大家饭都吃不饱,怎么可能生孩子?生下来怎么活?

乱世人口少的最大原因不就战乱和饥饿,大家都没法生孩子吗?

“我们已用上了我们的机械,但是能耕种的地方还是太少了。”陶景摇头,“不过整个西南路今年应是没问题了。当然,土豆也要留种的,不能都吃了。”

卢胜默然无言。但想想,能解决西南路的吃饭问题已是很好了。神仙们要不来,今年冬天西南路的百姓可能很多都熬不过去了。

日子总归会越来越好的,倒也不要太着急了。起码,现在方向有了。

收获总是让人喜悦的。第二日,封地各村便摆起了土豆宴。

红烧肉土豆、土豆丝、土豆泥……

菜品不多,可吃着香甜的土豆,大家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这是希望,是活着的希望。没有饿过的人,永远不知饥饿的滋味是有多绝望。

那是一种自己能瞧见的消耗。胃里空荡荡的恶心,生命肉眼可见的流逝,却又不能马上死去。直到闭眼的最后一刻,脑子都浮不出死亡的恐惧,所有的思维都被饥饿铆住,只剩下了一个念头:要有口吃的就好了……

土豆丰收,卢胜取了一筐土豆,写了一封奏报,让人连夜送往京城。丰收对于天子一样重要,他得让天子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