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何为实学?安王朱楹(2/2)
安王朱楹画风一转,这时才轮到说他自己。
他指着美洲旁边的欧洲土地,一巴掌拍在上面:“不过还好,四哥、二哥,包括小十三也都同意出兵。
这欧洲之处,接下来便是九哥、十哥、我,还有另外两位兄弟的去处了。我们在朱家之中没什么大本事,就只能先这么规划着。”
听着眼前小弟的话,楚王朱桢只觉得胸中憋闷得很。
早知如此。
他就该早先一步,把这西域留给老四才对,说不定届时美洲中部已然成了他的天下。
“六哥,平日里你我关系最好,如今这天下就这么大,大明境内还有附近土地,势必是太子大哥。
不对,应该是当今皇上的,谁也抢不了。
所以想要再继续拿下土地,就只有这东半球之外的地方了。
这里的土地也不小,还有各处的小岛,也算是我们的一部分。”
“六哥,你还在等什么?”
朱楹双手拍在面前的长桌上,对着眼前的楚王朱桢大声开口,不断激发着他的心思。
楚王朱桢吐出一口浊气:“你以为六哥我不想去?
可这西域之处总要有人看家。
你以为西域跟那倭国一样,就那么巴掌大的地方,而且那些倭人那么容易收服?
要是没个藩王坐镇,前脚刚走,后脚这群人就要开始造反了。
还有剩下的安南、琉球、高丽那边,也都是巴掌大的地方,能跟西域相比吗?”
“这边情况复杂得很。”
楚王朱桢说起这些,眼前的安王朱楹也并非榆木脑袋,想了一想,便用同情的目光看向自家六哥:“那就没办法,看来只能同其他的兄弟商量一下,何时出兵拿下那非洲之处。
还得跟二哥商量,二哥如今的航海技术可是最发达的。
实在不行,就只能把此事告知陛下,总该也要分我一份?就算分不了大头,这周边那么多小岛,该有我的那一份。”
朱楹一脸思忖的模样,小脸蛋上带着极度的认真。
偏偏此刻他着急着跟自家六哥朱桢商量,见六哥帮不上什么忙,便果断选择离开这西域之地。
望着小十二离去的背影,楚王朱桢只觉得心里难受。
西域之处,物产丰饶不说,也是一处难得的商道,假若是真能好好开发起来,定也是一条大大的财路。
可对于他楚王朱桢而言,这条财路哪怕再如何发家致富,又能如何跟一个大国相提并论?
那几乎是另外一个大明了。
“难道老子我天生就没有这种当皇上的命吗?”
朱桢忍不住看向苍天。
他可是知道。
洛阳新都那边,老二哥秦王朱樉立国的政令都已经通过了,对方还拿下了美洲北部那么一大片土地,立起一个大秦帝国,相得益彰,理所应当。
随后,直接就成了这海外就藩的帝王天子。
虽然比不上他们朱家的大明正统,但也算是完美继承了朱家老二这个兄长该有的体面和魄力。
再者,三哥晋王朱棡。
听说对欧洲之处最是觊觎,此次重返大明,便是要将他在东洋的大军全都带过去,势必不能比老四差。
而方才安王朱楹所说的情况里。
老三晋王朱棡也的确在欧洲板块中占据了最大的一部分,几乎快有一大半了。
老四燕王朱棣在美洲中部,不用多说。
至于朱家老五周王朱橚,一众兄弟都知晓他的脾气秉性,爱好医术,有个高丽便心满意足,没那么多野心。
可这一个个排位下来,平日里擅长攻伐、又有这等见识的他老六,自然就成了极其显眼的存在。
一时间倒有几分闭关锁国、闭门造车的意思。
但天可怜见,不是他朱桢想要这样,而是大局已定。
“就不能来上一个我朱家的大冤种,替本王看顾这西域之处吗?大冤种不行,就不能来一个名将或者国公爷吗?”
此刻楚王朱桢忍不住喃喃自语,随即一拍脑袋,“怎么不行?朱家兄弟可能不会那么傻,但我朱桢还有国公爷可以依仗。凭借国公爷的威望,或许我离去之后,这西域之处就算生些乱子,应该还是能够镇压得住的。”
“若是能有这镇守西域之功,或许本王也能举荐出一个国公来。”
这一刻,楚王朱桢嘿嘿直笑,俨然是把主意打到了他的王妃身上。
而他楚王朱桢王妃的父亲,正是如今在洛阳新都炙手可热的定远侯王弼。
自登基大典之后,王弼在军中可以说是更进一步,虽然没成国公,却几乎成了国公之下的第一人,说是把蓝玉之前的地位全然取而代之也不为过。
难能可贵的是。
他如今低调做人、低调做事,再加上蓝家军已然解散,那些旧部也全都清退,所以定远侯王弼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就只差一场大功。
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功。
“老子王弼也能当个国公。”
“信国公、宋国公,你们两位国公爷可千万要帮一帮属下我。”
定远侯王弼饱含热泪,看着大明军校里一直助他良多的两位长辈。
信国公汤和、宋国公冯胜,也有意帮面前的定远侯王弼一臂之力。
凉国公蓝玉虽说也出身他们大明军校,可如今已然有些没落,虽有国公府的门第,却已显露不出什么深浅,说是半废了也不为过。
所以大明军校自然要尽快打出一个活招牌,以此在如今的新朝显示出他们这些武将的存在感。
登基大典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也该将目光往前看。
只是两人左思右想半天,也想不出合适的机会。
云南土司那边,早就派江夏侯周德兴去了;辽东边关战事,那是蓝玉的功劳。
如今大明虽局部地区还有些乱子,却压根用不到他们洛阳新都中枢这边的将领亲自出军,当地各处卫所凭借被淘汰下来的第三代火器,就能够轻易镇压消灭。
虽说治标不治本,但大明总体安稳的局势并未改变,稳若泰山。
这时想要给面前的定远侯王弼寻上一份能封国公的大功,还真是有点难。
定远侯王弼苦笑一声,只能拜托两位国公后,便离开了大明军校。
如今的他,可算是郁郁不得志了。
也就在这样的光景下,楚王朱桢的一封书信送到了洛阳新都。
来到定远侯府的信使,并非寻常驿站里的驿卒,而是安王朱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