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御史弹劾(2/2)
他方孝孺自是需要自家先生好好指点一番。
只是当方孝孺将此事全然说与自家先生陆羽时,陆羽的反应却是显得过于平静平常了些,让方孝孺都不由得微微一颤。
“难道先生早就料到了?”
方孝孺见陆羽平淡如水,实在是忍不住问了一句。
陆羽摆了摆手没有回答,只是苦笑了一声:“他蓝玉的性子,终究还是让他走到了这一步。
陛下说如何你便如何,何须做什么多余的事。”
虽卖了关子,但方孝孺内心却大致有了答案,随后躬身行礼:“是,先生。”
然后便这般缓缓退了下去。
时至今日。
他方孝孺对陆羽此事无比信任。
陆羽回了主卧,徐妙云见他愁眉苦展,不由得俯身上前轻轻揽住了陆羽的身子,缓缓笑道:“外面又生了什么事,能让咱们这位圣贤、当代圣人也都这般苦闷?
想必并不是一般的小事。”
“知我者夫人也。”
陆羽笑着点头,随后也不遮掩,就将此事又重复了一遍。
“夫君不早就料到了吗?”
徐妙云目中经络,但却是一闪而逝。
只因此前在家中,陆羽就开过这个口,不过当时徐妙云并未彻底相信罢了,但也是早做了这个心理准备。
只是觉得有些可惜。
如此一员猛将,若是能够进退自如,日后定当为国为民都是一件大好的事。
这是陆羽的真实想法。
凭借蓝玉的勇猛,大明如今吞并四方的野心,正需要这样的一员猛将前去独当一面、统一战线。
更别提随着一班老臣慢慢上了年纪,顶多也就是在这大明境内四方征战,可那些海外之地、更远之处。
单单是一路上的舟车劳顿,恐怕便就会让这些年迈的老臣们身子垮掉。
陆羽也实在是舍不得。
虽然说,对于将士而言,最好的落幕便是马革裹尸还,可这些老人与大明而言,付出这般之多,陆羽终究还是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如此。
年轻的将领这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许多。
这一夜睡不下的人可谓不少。
包括魏国公徐达、卫国公邓愈,还有其他一众侯爵,包括那勋贵二世祖们,譬如已然成了这铁路局副局长的宋国公府嫡长子冯诚,还有汤鼎、徐辉祖、徐膺旭这些人,个个全部都是被这个消息震动到了。
明明蓝玉手上握的是一堆好牌,偏偏被他打出了四个三的效果,简直拉垮透了。
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蓝玉如今风光背后所藏着的巨大隐患,而且一个个都对其不看好。
甚至连在这郑国公府内。
蓝玉的亲姐姐、老夫人蓝氏也是大吃一惊,难以入眠。
她那个弟弟就算往日性子狂了点,可也却是万万没想到竟能狂到这个份上。
“他怎么能这么做?私占关隘财货,而且还随意动兵。”
老夫人蓝氏将这些话娓娓道来,一时间难以接受。
同样难以接受的还有面前的常家三兄弟,郑国公常茂更是觉得天塌了,更是因为后怕:蓝玉一事会不会影响到他们常家?
“母亲,此事可该怎么处置?
如今边关还有那喜峰关之事的不少人通通都涌入了新都,恐怕此事定瞒不住的,或早或晚,都会上达天听。”
老夫人蓝氏未曾开口,这府上的二子常升就先行叹道:“如今我郑国公府都已知晓,恐怕陛下也已然知道了。”
常升一开口。
顿时就让这凉国公府的上下众人又是一震,一个个面面相觑。
在这春风习习的夜间,都已是觉察到了那丝丝的寒意,仿佛一股股的凉气从尾椎骨直升天灵盖,让他们所有的人全都满目皆寒。
一条死路,就此这般呈现在了众人的身前。
来日到了那菜市口,五马分尸便是他们的归宿。
而后几人对于蓝玉的怨气可就更大了。
实在是如今的大明太过强大,封了一个凉国公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了不得的大事,就连兵部也都能够稳稳地把他这个所谓的凉国公给死死压住……
……
次日,金銮殿朝会。
随着沉闷的钟响,早已在这奉天殿外候着的文武百官个个面色肃然、眼神凝重,显然对于这凉国公近些时日的所作所为,或多或少都是听到了风声,一个个对于此事的态度也都是无比的肃然。
文武百官陈列两侧。
陆羽此时同太子朱标站在一起,感受着金銮大殿之中的氛围,哪怕是见惯了大风大浪,此刻心头也不由得一叹。
这件事闹的比所有人想象之中的都还要大得多。
朱元璋难得早朝上殿,更是让众人意识到此事的严重性。
但见朱元璋坐于龙椅,双目凝聚杀意,目光如刀扫视向朝臣、文武百官。
很快,那监察院的御史就已是跨步走出,朗声道:“启禀陛下,凉国公蓝玉目无王法,将国朝新政之令视若无睹,纵使府中之人强买强卖、欺占民田。”
“请陛下明鉴。”
御史大声一喊,手持笏板的他此刻于文臣一列徐徐站出。
而这一刻见到这御史出列,文武百官纷纷都将目光看向了那工部尚书刘琏。
只因刘琏之父乃刘伯温,正是此前在这朝堂之上的御史中丞,哪怕眼下已然致仕,可同这监察院之间的联系却是半点不少。
这份香火情,随着他刘琏迈入朝堂、同太子府关系亲密、同实学走得近密,眼下更是担任着工部尚书一职。
所以自是不会生出那人走茶凉之事来。
“哦,竟有此事?”
朱元璋听了好似这才知晓一般,对着面前的御史掩饰再三询问道,“此事可查明?凉国公才为我朝立下不世之功,可莫要凉了功臣的心。”
朱元璋明知故问地开口,说话间又看向那些武将中的勋贵侯爵,再次敲打道。
闻言,御史面色不改,再次大喊道:“陛下。此事应天城内人人皆知,其人证物证俱在,已是铁证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