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功成身退留余晖(2/2)
祁同伟接过签名信,指尖抚过那些鲜红的手印,心里像被什么东西烫了下。他蹲下来,握着王大爷的手:“大爷,您放心,只要我在,改革就不会停。就算我不在,也会跟上面说清楚,这些政策,是老百姓需要的。”
那天晚上,祁同伟的办公室亮了一夜的灯。台灯的光落在“汉东省民生实事完成情况表”上,每一条完成的事项后面,都有他用红笔打的对勾,有的对勾还被反复描过,显得格外用力。他想起去临城县时,老周拉着他看新修的水渠,水流哗啦啦的,像唱歌;想起在镜州市社区,张大妈拉着他的手说“供暖热了,今年冬天不用冻脚了”;想起那些举报信里,老百姓从抱怨“干部刷墙”到后来感谢“水渠通了”——这些画面在他脑子里转着,像放电影一样。
凌晨三点,祁同伟拿起电话,打给了王省长:“老王,我想好了,为了汉东的改革能继续,我可以退居二线。但有个条件,之前的民生政策,一条都不能改,谁也不能干预。”
王省长的声音里带着惊讶:“同伟,你这是……何必呢?再跟上面争取争取,说不定还有转机。”
“不用争取了。”祁同伟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不容动摇的坚定,“我这个位置不重要,重要的是老百姓的实事能继续办。只要改革能保留,我退不退二线,无所谓。”
没过多久,中组部副部长张卫东就来了汉东。谈话设在省委小会议室,窗外的玉兰花正开得盛,花瓣飘进窗里,落在张卫东的笔记本上。张卫东翻着笔记本,上面记满了汉东改革的细节——“取消文明城市评选后,基层干部精力投入民生,水渠修建效率提升40%”“停赛马机制后,虚报收入现象消失,低保落实率达100%”。
“祁书记,你的想法,中央知道了。”张卫东的手指在笔记本上划了划,“考虑到汉东的实际情况,也为了改革能平稳推进,中央同意你的条件——保留所有民生政策,不干预后续落实。但你这边,得调任到中央党校,担任副部级研究员,退居二线。”
祁同伟点点头,心里像卸下了块大石头:“谢谢张部长。只要政策能保留,我去哪都一样。”
消息传到基层时,老周正在组织村民修新的灌溉渠。听到祁同伟要调任的消息,村民们都停了手里的活,沉默了半天。最后,老周说:“咱们把渠修得更好,让祁书记走得放心。”那天,村民们干到了天黑,渠边的路灯亮起来时,水渠里的水反射着灯光,像条银色的带子。
祁同伟离任的那天,汉东省的老百姓自发地涌到了街道两旁。从省委大院到高速路口,两公里的路上,站满了人——有抱着孩子的妇女,有拄着拐杖的老人,还有穿着校服的学生。老周带着村民们,手里捧着刚收割的玉米,玉米穗子饱满得能滴出浆;王大爷拎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刚烙好的煎饼,还冒着热气;刘芳带着社区的居民,举着“祁书记再见”的牌子,牌子上的字是用红漆写的,格外醒目。
祁同伟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的人群,眼眶不知不觉红了。他想打开车窗跟大家打招呼,手伸到一半又停住——他怕自己一开口,眼泪就会掉下来。车开过时,有个小男孩追着车跑,手里举着幅画,画上是个戴眼镜的男人,站在水渠边,旁边写着“祁书记”三个字。
车驶上高速时,祁同伟回头看了眼汉东的方向。远处的天空是湛蓝色的,像块干净的画布。他想起刚到汉东时,看到的那些举报信;想起常委会上,为了取消评选跟大家争论的场景;想起老百姓拉着他的手,说“水渠通了”时的笑脸——这些画面,都成了他心里最珍贵的回忆。
副驾驶上,放着老周送的玉米、王大爷的煎饼,还有那面绣着“为民办实事”的锦旗。祁同伟拿起一个煎饼,咬了一口,还是热的,带着股麦子的清香。他笑了笑,心里清楚,自己虽然离开了汉东,但那些改革的种子已经种下,总有一天会开出更旺的花。
高速路边的牌子飞快地往后退,上面写着“汉东省界”。祁同伟闭上眼睛,耳边仿佛又响起了水渠流水的声音,还有老百姓的笑声——那些声音,比任何荣誉、任何职位,都更让他心安。(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