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寻龙校尉 > 第449章 器物藏珍,同寻故人

第449章 器物藏珍,同寻故人(1/2)

目录

棺盖敞着,檀香混着朽木的气息在墓室里漫开。艾时的矿灯光柱落在张守约骸骨紧握的羊脂玉上,那“秦州”二字刻得极浅,却像两把小凿子,在人心上轻轻敲了敲。

“这老头,是真把心留在西北了。”刘胖子蹲在棺边,看着那具骸骨,语气里少了几分之前的油滑,多了点说不清的滋味,“一辈子守着城防,连死了都攥着这块破玉。”

孙宇正用软尺量着三足鼎的尺寸,闻言抬头:“可不是嘛。你看这墓里的东西,哪有寻常官宦人家的珠光宝气?全是些文书、书卷、旧衣,说白了,就是把他生前的日子原样搬到了地下。”他放下软尺,在笔记本上记下“鼎高七寸,口径五寸,三足带纹”,“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东西看着普通,真论价值,未必比金银差。”

艾时拿起那卷秦州防务图,绢布虽已泛黄,但上面的朱砂标记依旧鲜艳。他对着光仔细看,发现角落处有个极小的印章,刻着“枢密院印”——竟是当年朝廷存档的副本。“孙大哥说得对。”他指尖划过绢布上的关隘标记,“这地图,还有那十卷《守拙集》,放到懂行的人手里,能换半座宅子。尤其是这三足鼎,你看鼎身的缠枝纹,是典型的‘宣和样式’,虽不是皇家器物,但看这铜质和工艺,是官窑为五品以上官员特制的,存世量极少。”

李超正用布擦拭那支狼毫笔,闻言凑过来:“真这么值钱?我瞅着还不如怀德军墓里那顶头盔亮堂。”他把笔杆转了转,紫檀木的纹理在灯光下泛着暗紫,“这破笔能值几个钱?”

“你懂个啥。”孙宇白了他一眼,从怀里掏出个放大镜,对着笔杆照,“这紫檀木是‘金星紫檀’,你看这棕眼里的金星,密密麻麻的,是老料。再说这狼毫,是‘北尾’,最适合写楷书,张守约一辈子写奏议,用的笔肯定讲究。就这一支笔,到了文玩市场,能让那些书法家抢破头。”

李超撇撇嘴,显然不信,但也没再抬杠,转身去翻右侧耳室的书架。那些手抄本用麻线捆着,封皮是牛皮做的,他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卷《论语》,刚翻开第一页,就“咦”了一声。

“咋了?”刘胖子凑过去。

“你看这批注。”李超指着页边的小字,字迹潦草,却透着股劲道,“‘民为贵,君为轻,秦州之民,甚于吾命’——这是张守约自己写的?”

艾时也走了过去,借着矿灯光看那些批注。页边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有对经文的解读,更多的是结合秦州政务的感悟,比如“苛政猛于虎,吾在秦州,每减一税,民便多存一升粮”,字里行间全是务实的民生考量。“是他写的。”艾时肯定地说,“你看这笔迹,跟墓志铭上的一模一样。这些批注,比《论语》原文还值钱,研究宋代地方治理的,能从这里面扒出多少东西。”

刘胖子摸着下巴,突然笑了:“这么说,咱这趟没白来?虽然没挖到金条银锭,但这些瓶瓶罐罐、纸纸卷卷,也能换不少嚼谷?”

“何止是嚼谷。”孙宇把放大镜递给艾时,“就说这三足鼎,去年苏富比拍过一个类似的,南宋的,比这个晚了几十年,还拍了八十多万。这个是北宋的,又是张守约这种有明确记载的人物用过的,翻一倍都不止。”

艾时没接放大镜,他把防务图小心地卷起来,用带来的油纸包好:“我对这些东西的价钱没概念,也不想知道。”他看向刘胖子三人,语气诚恳,“之前说过,我帮忙是因为都是行内人,没想着分什么东西。这些器物也好,书卷也罢,你们该怎么分怎么分,我一分不要。”

刘胖子愣了愣:“你啥意思?白帮忙?”

“也不是白帮。”艾时的目光扫过墓室,最终落在斜梯的方向,“我有个不情之请。”

孙宇看出了他的心思:“你是想让我们帮你找同伴?”

“是。”艾时点头,声音低沉了些,“我那三个同伴,跟我一起乘羊皮筏子翻了船,到现在没消息。我一个人找不过来,黄河这段河道你们熟,能不能……”

“嗨,这算啥事儿。”刘胖子拍了拍大腿,打断他的话,“你帮我们破了镇煞墙,找到了主墓室,这点忙要是不帮,咱南派的脸往哪儿搁?”他转头对李超说,“回头把咱那艘小木船翻出来,顺河往下找,沿岸的村子也问问,说不定有人见过。”

李超爽快地应道:“成。我明天一早就去,带上干粮,往青铜峡方向找,那边滩涂多,人要是没被冲走,多半会在那儿上岸。”

孙宇也补充道:“我认识几个沿岸的护林员,托他们留意着,有消息立刻捎信。对了,你那几个同伴长啥样?穿啥衣服?有啥特征?我画个像,方便打听。”

艾时心里一热,之前的焦虑散了大半。他赶紧把王勇、张老二和阿冰的样貌特征细细描述了一遍:“王勇个子高,壮实,左眉角有个疤,总爱揣着把折叠铲;张老二戴眼镜,文质彬彬的,腰不太好,走路有点晃;阿冰是个姑娘,短发,说话厉害,贴身带着块玉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