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寻龙校尉 > 第438章 兰州集市,铜钱引出的线索

第438章 兰州集市,铜钱引出的线索(1/2)

目录

兰州的晨光带着河风的凉意,吹在脸上像贴了层薄冰。艾时把皮卡停在黄河边的码头旁,王勇正蹲在地上,捧着个粗瓷大碗呼噜呼噜喝牛肉面,辣椒油染红了碗边,他吸溜着面条,额头上却沁出细汗。

“时哥,你尝尝这辣子,香得能把舌头吞下去!”王勇含糊不清地喊,筷子指着碗里堆成小山的牛肉片,“老板说这是‘头锅辣’,凌晨三点就开始熬,难怪这么够劲。”

艾时坐在旁边的小马扎上,慢慢挑着面条。他的碗里没放多少辣,汤面上浮着几片薄如蝉翼的萝卜,葱花绿得发亮。“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汤清、萝卜白、辣子红、蒜苗绿、面条黄,少一样都差点意思。”他喝了口汤,鲜味混着牛骨的醇厚在舌尖散开,“这汤熬得确实地道,至少炖了六个时辰。”

阿冰用筷子把碗里的香菜挑出来——她从小就不爱吃这股怪味,王勇瞅见了,二话不说把自己碗里的香菜全夹过去,还不忘打趣:“大小姐脾气,吃个面还挑三拣四。”

“要你管。”阿冰白了他一眼,却把自己碗里的卤蛋塞给了他,“给,堵上你的嘴。”

张老二没怎么说话,正低头研究手里的西夏经卷残片,阳光透过他的镜片,在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这经卷的金粉纯度很高,”他忽然抬头,“马老板要是识货,至少能给这个数。”他伸出三根手指。

“三万?”王勇眼睛一亮,差点把嘴里的面条喷出来。

“三十万。”艾时淡淡道,“金粉书写的西夏佛经,存世量比宋瓷还少,这个价不算高。”

吃完面,四人往城里的古玩集市走。兰州的集市藏在一条老巷里,青石板路被踩得溜光,两侧摆满了摊位,铜器、玉器、旧书、瓷片堆得像小山,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混着羊肉的膻香,热闹得像一锅沸腾的羊汤。

艾时他们刚走到巷口,就被一个粗嗓门喊住了:“哎!老乡!看看这个!刚挖出来的老东西!”

喊话的是个连毛胡子大汉,敞着怀,露出黝黑的胸脯,手里攥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铜钱,正唾沫横飞地跟人推销:“宋金时期的!正经工地挖出来的!你看这‘正隆元宝’,字口多清晰!十块钱一个,买不了吃亏!”

艾时脚步一顿——正隆元宝是金代海陵王时期的钱币,要是批量出土,说不定能摸到个大墓的线索。他不动声色地凑过去,拿起一枚铜钱掂量着:“老板,这钱哪儿来的?”

大汉斜了他一眼,胡子翘了翘:“你管哪儿来的?想买就买,不买别挡着我做生意。”

“我全要了。”艾时掏出钱包,“这一把,多少钱?”

大汉眼睛瞪得像铜铃,赶紧把铜钱往一起拢:“你要全要?这里少说有五十个,一口价,八百!”

艾时没还价,数了八百块递过去,大汉接过钱,笑得满脸褶子:“痛快!老乡你真是识货!”

“我不光识货,还知道这钱不是零散挖的。”艾时把铜钱装进布兜,声音压得低了些,“工地在哪儿?挖出钱的地方,是不是还有别的东西?”

大汉脸色一变,往后退了半步:“你啥意思?我听不懂。”

王勇从旁边凑过来,胳膊肘怼了怼大汉的胳膊,塞过去一包刚买的黑兰州香烟:“大哥,别紧张,我们就是好奇。要是真有大地方,我们给你抽成,比你在这儿卖铜钱强多了。”

大汉捏了捏烟盒,掂量着厚度,眼珠转了转:“你们是……”

“做古玩生意的。”张老二推了推眼镜,“正经收东西,不惹麻烦。”

大汉瞅了瞅四周,把他们拉到摊位后面的旮旯里,压低声音:“我叫丁世伟,是西边那个‘锦绣华庭’工地的小队长。这钱是前儿挖地基时,在地下三米深的地方刨出来的,不止铜钱,还挖碎了几个陶罐,被工头让人拉去填坑了。”

“锦绣华庭?”艾时在心里记下这个名字,“具体哪个位置?地基是什么土质?”

“就靠河边那片,”丁世伟挠了挠胡子,“土质?黑黢黢的,黏糊糊的,挖起来特费劲,还混着不少烂木头。”

阿冰突然开口:“黑土混着腐木,十有八九是淤沙层,常有古河道改道,不少墓葬或沉船会被淤沙埋住。

丁世伟眼睛一亮:“妹子懂行啊!我就说那土邪乎,挖机下去都陷了半截。你们要是想去看看,我晚上能带你们进工地,不过……”他搓了搓手指。

“少不了你的好处。”艾时递过去两千块钱,“先定个地方,晚上十点,在工地后门见。”

丁世伟接过钱,揣进怀里拍了拍:“没问题!保证没人发现!”

离开集市,王勇忍不住问:“时哥,你真信他的?万一有诈呢?”

“诈不诈,去了就知道。”艾时掏出一枚正隆元宝,铜钱边缘磨损得厉害,但“正隆元宝”四个字清晰有力,“金代的钱币批量出土,要么是窖藏,要么是墓葬。锦绣华庭靠黄河,说不定是个沉船墓,值得一探。”

张老二拿出手机查了查:“锦绣华庭是个新楼盘,正在挖地下车库,已经挖到地下五米了,丁世伟说的三米深,正好在车库地基范围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