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草稿 5(1/2)
少年成才
吴承恩家祖籍安东,即淮安市的涟水县,元末明初迁居当时淮安河下,至吴承恩已五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淮安府志》载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读书求仕
明嘉靖八年(1529年),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其时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
嘉靖十年(1531年),吴承恩来到南京的江南贡院参加乡试,但不幸名落孙山。
嘉靖十一年(1532年),吴承恩带着失意的心情陪父亲外出游历[5]。
嘉靖十三年(1534年),吴承恩再次来南京考试,又一次落第而归[6]。
嘉靖十六年(1537年),吴承恩又来到南京考试,同样又是败北。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吴承恩完成了《西游记》初稿。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吴承恩来到南京国子监读书[7]。
官宦生涯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吴承恩人到中年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
嘉靖三十年(1551年),吴承恩接任河南新野知县。在任期间,修建行台察院,尊经阁,增修儒学,表彰贞节,并修建水利设施。
吴承恩雕像(3)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周游湖南新化(古梅山)卖文写书为生。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小股倭寇深入到明朝腹地,甚至袭扰南京。吴承恩想投笔从戎,参军抗倭,不过并未成行[5]。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由于母老家贫,吴承恩担任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8]。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吴承恩任潞安府(今山西长治)通判。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终因受人诬告,回到家乡归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