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景襄(2/2)
是啊,还有他在……
只要有他在,就不会有事的。三百两银子也能修成里阳桥,七千人也能灭了四万叛贼,龙潭虎穴般的邺城也如同无人之境,长安洛阳,不过是走上一遭的事儿……
有他在,自己追求一生的天下太平、安居乐业,就不会断绝,不会被任何人破坏。
一念及此,冯延放松了下来,缓缓闭上眼睛。
恍惚间,他好像看到了自己这平凡而不普通的一生。
陈州的私塾里,捧着书籍摇头晃脑的背诵文章。
邺城的上林苑,心情忐忑的等待着朝廷的分配。
临颖的县衙中,把多少个寂寥的黑夜熬成白昼。
开封的城头上,手按宝剑独坐,笑看漫天烽火。
晋阳的行军路,漫天黄尘飞沙,铁甲寒光凌冽。
寿县的八公山,帐内筹谋图画,阵前高台抚琴。
汴京的枢密院,留下了自己无数个夙夜忧叹的回音和奋笔疾书的背影。
这个世界,我来过,我爱过,我战斗过。
后世流传的传说,是否还会提起我?
——
建隆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大郑王朝左仆射、枢密使、兵部尚书、左乡卫大将军、魏国公冯延,字展德,于汴京城中的府宅内去世,享年五十一。
郑皇文训亲自提笔拟旨,追赠侍中,追封魏王,谥号“景襄”。
?布义行刚?曰“景”,指通过强硬的手段实施仁政。
?由义而济?曰“景”,指依靠正义的举措成就功业。
?德行可仰?曰“景”,指品德高尚令人敬仰。
辟土有德曰“襄”,指为民族和国家开辟疆土、平定叛乱。
甲胄有劳曰“襄”,指为国家之事征战四方,辛苦劳累。
因事有功曰“襄”,指拥护天命正统成就霸业的从龙之功。
这是仅次于“文”和“武”的第二档最高谥号,足以见得冯延在文训心目中的地位,和在大郑建立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文训还下令停朝三日,以示哀思。并且亲自题了一副挽联,命宫中大内侍送到冯府——
君今一旦辞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最后,郑皇陛下下令,让太子文若代替自己为冯延守灵,并且嘱咐他一定要亲手扶柩葬棺。
七日后,春风吹落一池残花,满城飞舞黄白纸钱,整个汴京城万人空巷,百姓们自发走上街头,安静的列在神龙大道的两旁,掩面哭泣、低头垂泪,送别这位父母官和朝廷重臣最后一程。
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汴京。
为他抬棺的四个人,都是年轻人。
右前是大郑东宫储君,左前是殿前都点检,右后是长安驸马,左后是大郑秦王。
举着白旗的队伍绵延数个坊街,一片肃穆;身着白甲的铁蹄引道护送,杀气静敛。开封籍贯和中央禁军中的高级将领们亲自为魏王开路,文官们一路相陪。
青柠也身着白衣,鬓戴素花木钗,和文鸯一左一右挽着冯夫人的胳膊,坐在轿辇之中。
在位于禹王台、由朝廷规划好的开国功臣陵园内,凌晨和文若、韩登、冯俊亲自挥舞着铁锹,为安葬好的坟墓添土。
女眷们、下属们、旧部们、开封府百姓们的哭声此起彼伏;几百名道士和僧人摇铃作法、合十诵经。数千人静立在微微细雨中,送别这位为了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为了神州大地战火平熄寂灭、为了结束残酷血腥的黑暗乱世而奉献出自己的一生的国士。
他完成了历史交给他的任务。
承旨出邺京,悠悠年岁长,九州混战,黎庶苦多殇。京都花巷少年郎,蹉跎偏衙二十载,也叹鬓生霜。
东来赵安王,盐尸做军粮,生灵涂炭,奔逃甚仓皇。拍案愤起聚虎狼,天际流火随风扬,银月啸穹苍。
奸贼窃朝堂,妄自号晋王,亲身径往,斩头何所伤!正气不以淫威减,来去自如谁能挡?国士世无双。
感君为大义,中原共尊攘,临漳鏖兵,十万破敌防。持节上命讨晋阳,再跨征鞍临大江,武院居中堂。
临别忆过往,泪眼看霓裳,克己守信,不负这一场。身卧病榻心忧国,从龙保驾护郑皇,无愧谥景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