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587章 七星筑坛,孔明作法

第587章 七星筑坛,孔明作法(1/2)

目录

甲子日,终于在无数双眼睛的期盼与焦灼中,如期而至。

天色依旧阴沉,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地压在江面上,

西北风虽然不像前几日那般狂暴,却依旧固执地吹拂着,卷起营寨的旗帜,发出猎猎的声响。

然而,弥漫在空气中的,除了挥之不去的寒意,更多的是一种近乎凝滞的紧张与期待。

因为今日,便是卧龙先生预言中,东南风起之日。

按照诸葛亮的吩咐,一座临时搭建的祭坛,已经在靠近江岸的一处高地上拔地而起。

此坛名为“七星坛”,占地颇广,分为三层,高九尺,合九五之尊。

下层插着二十八宿旗幡,象征周天星斗;

中层黄旗六十四面,按六十四卦方位排列;

上层,则设香案、祭物,供奉天地神灵。

当清晨的第一缕微光艰难地穿透云层时,七星坛周围,已经自发地聚集了黑压压的人群。

从普通的士卒到低级军官,再到闻讯赶来的各营将领,几乎所有能够抽身的人,都汇聚到了这里。

他们摩肩接踵,引颈眺望,将这片平日里颇为开阔的江岸高地围得水泄不通。

我亦在鲁肃的陪同下,来到了人群外围的一处相对清净的高坡上。

与周围那些或激动、或忐忑、或好奇、或将信将疑的目光不同,

我的视线越过攒动的人头,平静地落在七星坛上,心中没有丝毫波澜,只有冷静的观察与分析。

我知道,诸葛亮今日此举,与其说是祈禳鬼神,

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旨在凝聚人心、提振士气的盛大“表演”。

在经历了连番挫败、寄人篱下、以及连日等待东风而不得的煎熬之后,

刘备集团和江东联军的士气,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怀疑、动摇的情绪,如同江底的暗流,在无声地侵蚀着军心。

此刻,他们急需一个强有力的象征,一个能够给予他们信心和希望的奇迹,

来支撑他们走过这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而诸葛亮,这位自出山以来便以智计百出、神鬼莫测形象示人的卧龙先生,

无疑是扮演这个“奇迹创造者”的最佳人选。

他深谙人心,更懂得在关键时刻,如何利用人们对未知力量的敬畏,来达成自己的战略目的。

这场“借风”仪式,就是他投下的一剂强心针,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效用。

当然,前提是——东风,真的会如他所“预言”的那样到来。

而这一点,恰恰是我通过玄镜台的情报和自身的分析,可以基本确认的。

正午时分,在万众瞩目之下,七星坛下响起了肃穆的号角声。

围观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祭坛的入口处。

只见诸葛亮身披玄色八卦道袍,外罩象征飘逸出尘的鹤氅,头戴纶巾,

手持那柄从不离身的羽扇,在两名青衣道童的引导下,缓步登坛。

他面容肃穆,眼神平静无波,一步一步,从容不迫地走上祭坛的最高层。

环顾四周黑压压的人群,他并未言语,只是微微颔首,旋即转身,面向东南方,开始了他的“作法”。

焚香祷告,口中念念有词,声音不高,却仿佛带着某种特殊的韵律,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随后,他手持桃木剑,脚踏罡步,时而腾挪跳跃,时而俯身跪拜,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神秘的仪式感。

羽扇在他手中时而挥动,指向天际,时而轻摇,拂过香案。

整个过程庄严肃穆,一丝不苟。

坛下的将士们看得屏息凝神,许多人脸上露出了敬畏的神色。

他们或许并不完全理解这繁复仪式的具体含义,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将希望寄托在这位据说能“呼风唤雨”的军师身上。

在他们眼中,那挥动的羽扇,那踏出的步法,都仿佛蕴含着沟通天地、扭转风向的神秘力量。

我注意到,站在不远处的周瑜,依旧是一副平静淡然的模样,

但他那微微眯起的双眼,却紧紧地锁定在诸葛亮的每一个动作上。

这位江东大都督,心中恐怕比任何人都要清楚这场战争的利害关系,也比任何人都要渴望东风的到来。

此刻,他或许也在观察,在判断,诸葛亮这番作为,究竟是胸有成竹,还是故弄玄虚?

鲁肃在我身旁,脸上带着几分敬佩,低声道:

“孔明先生真乃神人也!观其作法,竟有风雷之气象,非凡俗所能及。”

我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在这些土生土长的古人眼中,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往往会被归结于鬼神之力。

而诸葛亮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将自己对天时变化的精准预测(或许还结合了丰富的民间经验),

包装成了一场与天地沟通的法事。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心理动员。

你看那些原本面带愁容、眼神迷茫的士卒,此刻大多挺直了腰杆,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