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二十万主力大军可平定中原(1/2)
枢密院大堂内,空气仿佛因沙盘上纵横交错的山川河流与密密麻麻的军旗而凝滞。
辛弃疾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沙盘上那漫长的宋金边界,从西端的利州西路、利州东路,蜿蜒至中部的京西南路、淮南西路,最终抵达东部的淮南东路。这条以秦岭、淮河为界的千里防线,既是屏障,也是未来的出击跳板。
“韩小友请看,”辛弃疾的声音沉稳有力,手指划过沙盘,“金虏所据,乃我故土中原,囊括陕西、河南、山东。其疆域虽仍广袤,然已非铁板一块。我大军若欲北伐成功,犁庭扫穴,非三路并举,使其首尾不能相顾不可!”
他话音刚落,殿前司都指挥使董夫戈便接口道,眉头紧锁,显是深思熟虑过:“枢相所言极是。然我大宋兵力终究有限。川蜀吴家军,守成有余,然要其出秦岭,破金人坚固的关中防线,恐力有未逮。”
“至于中路荆湖兵马,虽有岳王爷些许遗泽,但若独当中路,孤军北上,胜负难料。唯今之计,臣以为当集重兵于东路!”
“以我朝廷禁军精锐为主,汇合淮南战区兵力,自淮南东路北上,直插山东!山东之地,有忠义军为内应,且漕运便利,粮草供应无忧。若再能从荆湖两路调五万精兵增强东路军,必可一举凿穿金军防线,光复山东,震动中原!”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山东位置。
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沙盘东部,气氛凝重。
辛弃疾却缓缓摇头,捋了捋胡须,眼中闪烁着运筹帷幄的光芒:“董殿帅所见,乃稳妥之策。然灭国之战,岂能只图一路之功?”
“吾已得四川宣抚制置使杨长孺密信,川蜀军民,复仇之心切切,粮草储备丰足,经数年整训,已非昔日偏安之师。”
“杨制置使保证,一旦王师北伐,川蜀可出精兵五万,东出大散关,猛攻关中!此举非为即刻夺取关中,意在牢牢钉住、甚至吸引关中金军主力,使其一兵一卒不得东援山东、中原!此乃战略牵制,至关重要!”
他顿了顿,手指移向中路襄阳方向:“至于荆湖中路,亦可出兵五万,自襄阳北渡淮河,不必急于与金军主力决战,而当灵活游击,袭扰粮道,威逼汴京洛阳!”
“据枢密院探马司最新谍报,自完颜洪烈败死山东,汴京、洛阳一带金军守备空虚,兵力不过数万,且士气低落。只要我东路军在山东取得决定性胜利,中路兵锋所向,汴洛旧都可传檄而定!”
辛弃疾的分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如今金虏,其南部兵力多集中于中原东部,提防山东忠义军。而其真正精锐,则被北方日益猖獗的蒙古铁骑牢牢牵制在边境线上,屡战屡败,损失惨重。”
“伪都燕京所能直接调动的野战机动兵力,据判断,不过十万之众!而我大宋,”他声音陡然提高,充满自信。
“以整训完毕的十二万禁军为核心,汇合荆湖八万新练之锐,总计二十万大军,自山东这个金人防御相对薄弱却又战略位置关键的方向雷霆一击!只要一战击溃其山东-中原主力,光复旧都,便非遥不可及之梦!”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让在场将领都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