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大宋朝臣会议 上(1/2)
临安城的晨雾尚未完全散去,皇城之内却已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肃杀之气。
中书门下,这座帝国最高行政中枢的大堂,今日气氛格外凝重。
寅时刚过,上百名身着各色官袍的大宋各级官员,已鱼贯而入,依照品阶高低,在大堂两侧依次肃立。靴底轻触金砖的声音,官员们压抑的轻咳声,以及那沉重得几乎凝滞的空气相互摩擦的细微声响,构成了朝会前令人窒息的序曲。
无人高声谈笑,甚至无人交换眼神。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揣测、不安与畏惧。
近日临安城内的滔天巨浪——御史中丞李近功勾结步军司副指挥使的谋逆大案,以及那场险些颠覆社稷的未遂兵变,如同巨大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位朝臣的心头。谁也不知道,今日这场由当朝太师、尚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独揽朝纲的韩侂胄紧急召集的会议,将会掀起怎样的风浪。
官员们的目光时而瞥向大堂后方那扇紧闭的门,时而快速扫过周围同僚的面孔,试图从他人细微的表情变化中捕捉一丝信息。
他们很清楚,此刻站在这里的,虽皆为大宋臣工,但派系分野,泾渭分明。
其中十之六七,是韩侂胄一手提拔的心腹党羽,他们的前途命运已与韩氏紧密捆绑;一部分是洁身自好、或谨小慎微的无党派人士,试图在风暴中保全;还有一小部分,则面色惨白,难以掩饰内心的惊恐,他们或多或少,曾与那位已然伏诛的御史中丞李近功有过往来。
“铛——”一声清脆的钟磬之音打破沉寂。
大堂后方的大门缓缓开启。刹那间,所有杂音消失殆尽,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过去。
只见韩侂胄一身象征最高品级的紫色官袍,腰束玉带,面容沉静如水,步伐沉稳有力,自堂后缓步走出。他目光如电,缓缓扫过堂下群臣,那眼神中蕴含着无上的威严和一种洞悉一切的冰冷。
“参见大相公!”
不等他站定,堂下绝大多数官员几乎同时躬身行礼,声音整齐划一,透着深深的敬畏,甚至谄媚。
在这中书门下,韩侂胄的权威,早已超越了制度的范畴,达到了近乎独裁的地步。他很享受这种万众俯首的感觉,也很清楚这恭敬背后,有多少是出于真心,有多少是迫于他那足以翻云覆雨的权势。
他并未立即让众人平身,而是径直走向大堂正中的主位,安然坐下后,才微微抬手,声音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诸公免礼。”
“谢大相公!”
众人这才直起身子,但依旧微微垂首,不敢直视。大堂内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
韩侂胄没有说话,只是用他那锐利的目光再次缓缓扫视全场,仿佛在清点人数,又仿佛在甄别每一个人的忠诚与异心。这沉默的审视比任何呵斥都更令人胆寒。许多官员感到后背已有冷汗渗出。
短暂的死寂之后,位列文臣班首之一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一位年约五旬、面容精干的官员,率先出列。他乃是韩侂胄的铁杆心腹,此刻自然要充当马前卒。
他面向韩侂胄,声音洪亮却又带着恰到好处的愤慨,响彻整个大堂:“启禀大相公!此次逆贼李近功,罔顾圣恩,心怀叵测,竟勾结侍卫亲军步军司副指挥使,密谋作乱,行大逆不道之事,实乃人神共愤!
其罪不仅在于兴兵犯阙,更在于事前处心积虑,于临安城内遍布流言蜚语,蛊惑人心,致使无数不明真相的黎民百姓,对皇后凤仪及太师产生极大误会,动摇国本,其心可诛!”
他的话语极具煽动性,直接将李近功定性地为十恶不赦的叛国逆贼,并将其与污蔑皇后、太师的流言直接挂钩。
“如今,首恶李近功已然伏诛,附逆叛军亦已尽数归降,此皆赖大相公运筹帷幄,居中调度,方能力挽狂澜,保我社稷无恙!”他先是一记响亮的马屁奉上,然后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变得森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