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唐储君 > 第66章 御苑秋话

第66章 御苑秋话(2/2)

目录

“父皇说得是。”李象拱手道,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振奋,“儿臣这些日子琢磨,要让藩属国真心臣服,得让他们‘见得着利,学得会好,忘不了暖’。”

李承乾挑眉:“说说看。”

“见得着利,”李象掰着手指道,“就是把西域商路再拓宽些。让我大唐的丝绸、瓷器顺着商路过去,换他们的良马、香料,再在沿途设些‘互市坊’,派官员去管着,不让奸商欺客。他们赚着钱了,自然觉得跟大唐交好划算。”

他顿了顿,眼里闪着光:“学得会好,是在藩属国设‘弘文馆’,教他们的子弟读《诗》《书》,学我大唐的律法。就像于阗,去年送了十个贵族子弟来长安求学,今年回去就说要‘仿大唐制,兴水利’。等他们的官儿都读过我大唐的书,办事自然就跟咱们一条心了。”

最后,他语气放缓,添了几分温和:“忘不了暖,是多做些让他们记在心里的事。比如吐蕃去年遭了雪灾,咱们不光送粮,还派了农官去教他们种耐寒的青稞;突厥的小孩出天花,就把痘医派过去。这些事不用天天说,可他们心里清楚,跟着大唐,日子能过得更安稳。”

石桌上的茶盏渐渐凉了,可父子俩的脸上都泛着热意。李承乾望着儿子,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在东宫跟太宗皇帝论政,也是这样眉飞色舞。那时父亲总说:“治理天下,就像种一棵树,根扎得深,枝才能长得远。”如今看来,这棵树的新枝,已经悄悄抽出嫩芽了。

“说得好。”李承乾抬手拍了拍李象的肩,掌心的温度透过锦袍传过去,像股暖流淌进心里,“商路是脉,学堂是骨,民生是肉,三者合在一起,就是让藩属国归心的道理。当年我在天竺,见他们的僧侣给百姓分粥,就着粥讲经,百姓听不懂经义,却记得那碗粥的暖。你要做的,就是给更多人递上那碗‘粥’。”

李象重重点头,忽然起身走到廊边,指着远处的长安城。夕阳正把朱雀大街染成金红色,往来的车马像流动的星河,西市的胡商、东坊的学子、南衙的士兵、北里的工匠,都在这光里忙着自己的营生。“父皇你看,长安城就是最好的样子——万国的人聚在这里,不是因为怕咱们的刀,是因为在这里能活得更好。”

李承乾也站了起来,龙袍在风里微微展开。他望着那片繁华,又望向身边的儿子,忽然觉得,这秋阳里的御花园,比任何时候都让人心里踏实。“走吧,回宫。”他笑着说,“晚膳让御膳房做你爱吃的胡饼,就着西域的葡萄吃,咱们爷俩再聊聊,怎么把这‘百年大计’,一步一步走扎实了。”

父子俩并肩往回走,脚步声踩在落叶上,发出沙沙的响,像在应和远处传来的暮鼓。太液池的水面映着两个身影,一个如山岳沉稳,一个如松柏挺拔,身后的娑罗树叶轻轻摇晃,像在为这对父子,唱着关于传承的歌。

路过观水亭时,李象忽然想起父亲刚才说的那烂陀寺壁画,忍不住问:“父皇,将来咱们大唐的寺庙里,会不会也画着万国的风物?”

李承乾回头,眼里的光比夕阳还亮:“会的。不光画在庙里,还要刻在人心上。等你将来治理天下就知道,最好的邦交,不是让别人怕你,是让别人敬你、信你,觉得跟着你,能一起把日子过成想要的样子。”

暮色渐浓,宫灯一盏盏亮了起来,像串起的星星,把父子俩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远处的朝堂还堆着如山的奏折,可此刻的御花园里,只有秋风吹过树叶的轻响,和父子俩说不完的话,像条温暖的河,慢慢淌向遥远的未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