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长安梵宇(2/2)
那日,李象在荐福寺译经堂校完最后一卷经文,已是暮色四合。寺僧送来晚斋,他却望着窗外发呆——今日是长孙皇后的忌辰,往年此时,他总会随父亲李承乾去感业寺上香,今年却因两寺事务繁忙耽搁了。
“殿下,西明寺遣人送来了这个。”小沙弥捧着个紫檀木盒进来,盒上雕着缠枝莲纹,正是他眼熟的样式。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卷手抄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字迹娟秀温润,末尾题着“长孙氏沐手敬书”。
“这是……”李象指尖轻触纸面,墨迹虽已陈旧,却仍能看出落笔时的虔诚。
“是西明寺的老僧送来的,”小沙弥解释,“说这是当年皇后娘娘常读的经卷,近日整理藏经阁时寻到,知殿下念及皇后,特送来供奉。”
李象将经卷贴近胸口,忽然想起小时候,祖母常抱着他在偏殿抄经,阳光透过窗纱落在她银簪上,碎成点点金光。那时她总说:“佛在心中,不在寺宇。建寺不是为了求佛庇佑,是为了让赶路的人有处歇脚,让心乱的人有处安宁。”
他起身往西明寺去,晚风掀起衣袍一角,路过朱雀大街时,见几个书生正围着卖灯的小贩,手里举着写满祈愿的河灯。“听说荐福寺的河灯最灵,”有个书生笑说,“去年我在那里放了盏‘求功名’的灯,今年果然中了秀才。”
“我却爱去西明寺,”另一个接话,“那里的藏经阁能抄经,上次抄了卷《金刚经》,家母的咳疾竟真轻了些。”
李象听着,脚步不由加快。到了西明寺,山门还未关,守寺的老僧见他来,笑着迎上来:“殿下可算来了,义净法师在藏经阁等您呢。”
藏经阁的灯果然亮着,义净正对着两寺的译经名录发愁:“荐福寺的《楞严经》注本已完,西明寺的《维摩诘经》还缺几处注解,偏巧负责的僧人身子不适……”
“我来吧。”李象坐下,接过笔,“祖母的经卷,我替她补完这几处。”
烛火摇曳中,他想起祖母抄经时的模样,笔尖竟也多了几分温润。义净在旁看着,忽然道:“殿下可知,两寺的钟声总在同一刻响起?是当年皇后娘娘定的规矩,说‘福慧本是一体,何必分彼此’。”
李象笔尖一顿,望向窗外。果然,远处荐福寺的钟声悠悠传来,西明寺的钟紧接着应和,声波在夜空中交织,像两只手轻轻相握。
他低头继续抄写,墨滴落在纸上,晕开一朵小小的云。或许祖母说得对,建寺也好,抄经也罢,终究是为了那份藏在烟火里的温柔——让赶路人有歇脚的石凳,让念亲人有寄托的经卷,让长安城的每一盏灯,都照着日子里的盼头。
夜深时,李象捧着补完的经卷走出藏经阁,见两寺的河灯正顺着朱雀大街旁的水渠漂远,一盏连着一盏,像串起的星星。他忽然明白,自己筑起的哪里是寺宇,分明是把祖父母的慈悲,酿成了长安城的寻常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