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唐储君 > 第38章 暂别那烂 迈向茶博

第38章 暂别那烂 迈向茶博(1/2)

目录

“断壁残垣辞旧梦,长亭古道赴新程。茶博风物应如绣,万里风尘向罗城。”当晨雾如轻纱般漫过那烂陀寺的残垣,李承乾一行已整理好行囊,踏着沾露的石阶缓缓离开。身后的遗址在晨光中静默如谜,而前方的路,正朝着印度北部的茶博和罗城延伸,仿佛一条连接历史与当下的丝线。

李承乾身着月白锦袍,外罩的浅灰披风被晨风吹得猎猎作响,冠上的玉珠随步履轻摇,折射出细碎的光。他回头望了一眼那片承载着太多思绪的遗址,目光掠过佛塔残基与半塌的讲堂,最终轻轻颔首,似在与千年前的智者作别。“走吧,”他声音轻缓却坚定,“过去的智慧当铭记,未来的风景更该亲见。”

郭正一身着藏青常服,腰间玉佩随马步轻撞,发出清越的声响。“陛下说得是,”他侧过身,看着远处渐醒的原野,“那烂陀的余韵已刻在心里,茶博和罗城的风华,正等着我们去领略。”

李敬玄策马并行,手中折扇轻摇,扇面上“海纳百川”四字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听闻茶博和罗城是北印度的通衢重镇,既有雪山融水滋养的沃野,又有商贾往来的繁华,想来与那烂陀的静谧截然不同。”他眼中闪着好奇,仿佛已看到市集上琳琅满目的异域风物。

王玄策勒马护在侧前方,一身劲装更显身姿挺拔。“李大人所言极是,”他回头笑道,“茶博和罗城虽不以学术闻名,却是天竺北部的咽喉要地。它西接波斯商道,东连恒河平原,南抵德干高原,往来的不仅有僧侣学者,更有波斯的驼队、南洋的商船,算得上是‘万国风情一域收’。”

“哦?竟有这般气象?”李承乾挑眉,脚下的白马似也听懂了趣闻,轻快地打了个响鼻。“那它的风物与习俗,和我们途经的城镇相比,又有何独特之处?”

王玄策抬手遥指前方起伏的丘陵:“陛下您看,过了这片山岗,便是茶博和罗城的地界。那里的民居多是平顶石屋,屋顶常种着天竺葵与素馨花,每到花期,整座城都像浸在香水里。城中有三条主街,最东头的香料市,胡椒、豆蔻、檀香堆得像小山,连空气里都飘着辛辣的甜香;西头的织物巷,能见到波斯的织锦与大唐的丝绸并排悬挂,色彩艳得能灼伤人眼。”

郭正一听得入神,忍不住追问:“那当地的百姓,性情如何?”

“爽朗得很,”王玄策笑道,“他们见惯了异乡人,见我们这身装束,定会捧出椰浆与烤饼来招待。对了,那里的舞姬最擅‘柘枝舞’,虽与大唐的舞姿不同,却别有一番热烈奔放,配着驼铃与手鼓,能让人忘了旅途劳顿。”

李敬玄轻摇折扇:“如此说来,茶博和罗城倒是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万国风情。”他望向李承乾,“陛下,这等多元交融之地,或许更能看出天竺与各国往来的脉络。”

李承乾点头,目光投向远方:“正因如此,才更要去走一走。文化的交融,既在寺庙的经卷里,也在市集的叫卖声中;既在学者的辩经里,也在百姓的笑谈里。”

队伍一路南行,沿途的风光渐渐从苍凉的遗址变为鲜活的原野。田埂上,赤足的农夫正驱赶着水牛犁地,泥水里翻起细碎的银光;道旁的菩提树下,穿橘红僧衣的比丘尼正给孩童分发浆果,笑声清脆如铃。偶尔有挎着竹篮的妇人经过,见了大唐的队伍,便停下脚步,用生硬的梵语道声“吉祥”,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要暖。

行至午后,日头渐烈,王玄策引着众人到山涧旁的榕树下歇息。侍从铺开毡毯,摆上干粮与水囊,郭正一刚要落座,却被远处传来的驼铃声吸引。“听这声响,像是商队来了。”他起身远眺,果见一队骆驼踏着烟尘而来,领头的商人高鼻深目,竟像是波斯人。

那商人见了大唐队伍的旗号,远远便翻身下驼,快步走来行礼,说的竟是带些口音的汉语:“大唐的贵人?我去过长安西市,见过你们的丝绸,比天上的云彩还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