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大炎意欲何为(1/2)
“玄龄,你觉得,他究竟想要什么?”李世民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意味。
房玄龄沉吟片刻,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大炎皇帝此举,看似荒唐,实则深谋远虑。”
“哦?”李世民挑眉,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首先,大炎皇帝此举,看似花费巨大,实则却是一本万利。”房玄龄缓缓说道,“几千万贯,对于我大唐来说,或许是一笔巨款,但对于富庶的大炎来说,却不过是九牛一毛。而这两方假玉玺,却能让他获得出兵的借口,师出有名。”
“其次,”房玄龄顿了顿,继续说道,“大炎皇帝此举,不仅能够增加财政收入,更能在舆论上占据主动。”
李世民微微点头,目光扫过殿中众人,沉声道:“诸位爱卿,你们怎么看?”
杜如晦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房大人所言极是。大炎皇帝此举,可谓一石二鸟,既得了实利,又得了名声,实在令人叹服。”
李靖也上前一步,沉声道:“陛下,臣以为,大炎皇帝此举,并非只是为了钱财,更是为了试探我大唐的虚实。”
“试探我大唐的虚实?”李世民眉头微皱,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李将军的意思是,大炎皇帝是想看看,我大唐是否会为了这两方假玉玺,与他开战?”
“正是。”李靖点头道,“若是陛下真的下令开战,大炎皇帝便可借此机会,名正言顺地出兵攻打我大唐。而若是陛下选择忍气吞声,大炎皇帝便可借此机会,进一步削弱我大唐的威望。”
李世民沉默不语,目光深邃,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殿中众人也都不敢出声,静静地等待着李世民的决断。
大殿内一片寂静,只有偶尔响起的呼吸声,显得格外清晰。
沉重的气氛压抑着每个人,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一般。
不知过了多久,李世民终于开口,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诸位爱卿,”李世民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你们觉得,朕该如何应对?”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之间,竟无人敢开口。
大炎皇帝的举动,实在是太过出人意料,让他们根本摸不清他的意图。
他们不知道,大炎皇帝究竟是想挑起战争,还是只想试探大唐的虚实。
他们更不知道,李世民究竟会如何应对。
“陛下,”良久,房玄龄终于打破了沉默,拱手道,“臣以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李世民眉头微皱,“玄龄,你有什么想法?”
“陛下,”房玄龄沉声道,“臣以为,我大唐不宜轻举妄动。大炎皇帝此举,虽然看似荒唐,但却隐藏着深意。我大唐若是贸然出兵,很可能会中了大炎皇帝的圈套。”
“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应对?”李世民问道。
“陛下,”房玄龄拱手道,“臣以为,我大唐应该先静观其变,看看大炎皇帝究竟有何目的。若是大炎皇帝真的想挑起战争,我大唐再做应对也不迟。”
李世民微微点头,沉吟片刻,缓缓说道:“玄龄所言,甚合朕意。”
“陛下圣明!”众人齐声道。
“只是……”李世民突然话锋一转,目光扫过殿中众人,沉声道,“朕还有一事不明。”
“陛下请讲。”众人齐声道。
“大炎皇帝此举,看似荒唐,但却隐藏着深意,”李世民缓缓说道,“朕不明白的是,他究竟有何目的?”
“陛下,”房玄龄拱手道,“臣以为,大炎皇帝此举,是为了削弱我大唐的国力。”
“削弱我大唐的国力?”李世民眉头微皱,“玄龄,你为何如此认为?”
“陛下,”房玄龄沉声道,“大炎皇帝此举,看似花费巨大,实则却是一本万利。几千万贯,对于我大唐来说,或许是一笔巨款,但对于富庶的大炎来说,却不过是九牛一毛。而这两方假玉玺,却能让他获得出兵的借口,师出有名。如此一来,大炎皇帝便可名正言顺地出兵攻打我大唐,从而削弱我大唐的国力。”
李世民微微点头,沉吟片刻,缓缓说道:“玄龄所言,甚是有理。”
“陛下,”杜如晦突然开口道,“臣以为,大炎皇帝此举,还有另一个目的。”
“臣以为,大炎皇帝此举,是为了离间我大唐君臣之间的关系。”杜如晦沉声道。
“离间我大唐君臣之间的关系?”李世民眉头微皱,“卿家,你为何如此认为?”
“陛下,”杜如晦沉声道,“大炎皇帝此举,看似荒唐,但却极具煽动性。我大唐朝野上下,必定会对此事议论纷纷。有些人会认为,陛下为了区区几千万贯,竟然不惜与大炎开战,实在是愚蠢至极。而有些人则会认为,陛下是为了保全自己的颜面,才不得不与大炎开战。如此一来,我大唐君臣之间的关系,必定会产生裂痕。”
良久,李世民终于开口,缓缓说道:“卿家所言,甚是有理。”
“陛下,”房玄龄突然开口道,“臣以为,此事还有一利。”
“哦?”李世民挑眉,饶有兴趣地问道,“玄龄,你还有什么发现?”
房玄龄微微一笑,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可以用来试探太子和魏王。”
“试探太子和魏王?”李世民眉头微皱,沉吟片刻,缓缓说道,“玄龄,你的意思是……”
“陛下,”房玄龄拱手道,“臣以为,我们可以借此机会,看看太子和魏王,究竟谁更适合继承大统。”
李世民的”
不多时……不多时,随着殿门“吱呀”一声轻响,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鱼贯而出。
几位肱骨之臣的脸上,都带着挥之不去的凝重。
方才殿内的一番讨论,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长孙无忌走在最前面,他身材高大,步履沉稳,但此刻,他的眉头紧锁,眉心几乎拧成了一个“川”字。
作为当朝国舅,他向来以智谋深远着称,但今日大炎皇帝的这一出“闹剧”,却让他也感到棘手。
他隐隐觉得,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而这个阴谋,甚至可能动摇大唐的根基。
房玄龄紧随其后,他身形清瘦,面容儒雅,平日里总是带着一抹淡淡的微笑。
但此刻,他的脸上却毫无笑意,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忧虑。
他捋着胡须,脚步略显迟缓,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大炎皇帝的举动,实在太过反常,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他隐隐觉得,这其中必然有什么蹊跷,但一时之间,却又抓不住头绪。
杜如晦则显得有些焦躁,他快步走着,不时地用手拍打着自己的额头,似乎想把脑海中的纷乱思绪拍出去。
他向来以果决着称,但此刻,他却感到一阵无力。
大炎皇帝的这一手,实在太高明了,让他有力无处使。
他隐隐觉得,自己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而这个漩涡,正在将他越拉越深。
三人默默无言,各自怀揣着心事,沿着宫墙缓缓前行。
初春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却驱不散他们心头的寒意。
宫墙外,早有两辆马车等候多时。赶车的,正是裴寂与萧瑀。
这二人,虽也是朝中重臣,但向来以“和稀泥”着称。
方才殿内的一番争论,他们虽然听得清清楚楚,但却始终保持沉默,不发一言。
见到长孙无忌等人出来,裴寂连忙跳下马车,笑呵呵地迎了上来:“几位大人,辛苦了,辛苦了!快上车,老夫送你们回去!”
萧瑀也跟着下了马车,拱手道:“几位大人,今日之事,真是让人头疼啊!不过,依老夫之见,这大炎皇帝,也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咱们大唐,兵强马壮,岂会怕他?”
长孙无忌看了萧瑀一眼,淡淡地说道:“萧大人所言甚是。不过,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咱们还是小心为妙。”
说完,他便率先登上了马车。
房玄龄和杜如晦也相继上了马车。
裴寂见状,连忙吆喝一声,两辆马车便缓缓驶动,向着长安城内驶去。
车厢内,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三人,依旧沉默不语。
马车轱辘轱辘地转动着,发出单调而沉闷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他们心中的烦闷。
车窗外,长安城的景象,飞速地向后掠去。
高大的城墙,巍峨的宫殿,鳞次栉比的房屋,熙熙攘攘的人群……
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熟悉,又那么的陌生。
熟悉的是,这是他们生活的地方,这是他们为之奋斗的地方。
陌生的是,他们不知道,这平静的表象之下,究竟隐藏着多少危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