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情报与战备(1/2)
对于那位自称曾是郑氏水手的郭怀一,郑森很重视,让人好生安置那名送信的水手。
郑森独自一人再次仔细审视着郭怀一送来的情报,眉头微锁,目光重新落在那张布防图上。
荷兰人在热兰遮城修筑了坚固的棱堡,配备数十门重炮,易守难攻。但郭怀一标注的西南角排水暗道,却是一个突破口。
“查清楚了。”这时郑鸿逵匆匆而来,手里拿着一份卷宗,轻轻放到郑森案前,“郭怀一确实曾为我郑家水师效力。“
“岛上汉民日子不好过,贌商今年换了三茬!“郑鸿逵咬牙道,“新来的范德堡竟要汉民缴纳'呼吸税',说岛上的空气都归东印度公司所有!“
郑森拿起卷宗仔细看着,原来这个郭怀一还是郑氏最早期的那批水手,后来跟随郑氏移民去了大员岛后在赤嵌油村安了家。
现在郭怀一派人送情报,表示愿为朝廷效命,驱逐岛上的红毛夷,是因为大员岛上汉人和荷兰人之间的种种矛盾已经难以调和,如同火药桶般随时都要爆发。
郑氏接受朝廷招安后,心思就没有放在大员岛上的那点种植业了,重心放在发展水师和经营商业,这期间荷兰人趁虚而入占领大员岛,建立热兰遮城,设立二级总督府,成为岛上的实际统治者。
荷兰人万里迢迢占领大员岛,自然都是为了钱,一如既往的采用殖民政策,根本就没有建立有效政权。
荷兰人搞了一个相当简单的政策,就是把所有居民聚居区,分成一个个村社,称为“贌社”。
将村社收税的权力拍卖给商人,然后这些商人只要能够上缴总督府所要求的税务,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种贌社制度类似于蒙元时期的“包税制”。
这种政策刚开始还让人能勉强接受,但越来越贪婪的总督府不断的提高税收压榨当地土著和汉民。
而且随着大明设立市泊司,荷兰人的海贸利润开始下降,他们自然要在其他地方找回这些损失,于是对村社汉人和土著百姓盘剥也愈加深重。
而且由于这种包税权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在市场中买卖频繁,这几年一路炒高,常常每个贌社一年就要换两三个包税商,新来一个又要盘剥一道。
这些包税商(pachter)多为荷兰移民与汉人买办勾结,不仅征收苛捐杂税,更垄断鹿皮、蔗糖贸易,连渔民出海都要缴纳'帆税'。
这些年岛上的居民被盘剥的可谓是怨声载道,自然而然的就起了反抗心思。
郭怀一早期追随郑芝龙,见识广,又颇有勇力,胆子也大,被当地汉人推举为首领。
前些日子,大明水师探子在东番沿海活动,伪装成渔民暗中打探荷兰人布防,探子船与荷兰巡逻船在澎湖外海遭遇,双方展开激战,明军以火攻焚毁一艘敌船,抓到了几名荷兰水手,余者仓皇逃回热兰遮城报信。
这场遭遇战的动静惊动了岛上的汉人首领郭怀一,他听闻朝廷战船已至近海,又得知统兵大将竟是郑芝龙之子郑森,顿时精神大振,当夜便派心腹冒险渡海,带着热兰遮城的布防图前来联络。
郑森放下手里的卷宗,说道,“荷兰人现在什么动向?“
“他们接到探子的消息后,已经开始强征岛上汉民修筑防御工事。“郑鸿逵沉声道,“而且荷兰人不会放弃这边的利益,巴达维亚的援军恐怕也已经在路上了。”
郑森冷笑一声:“荷兰人以为靠几座炮台就能挡住我大明水师?”
整编后的福建水师,比之前提升还是很大的,除了人员的调配,更大的提升主要是炮舰。
光是载炮十二门以上的各式主力炮舰就已多达六十艘。
其中三十余艘是随郑森从龙江船厂带过来的,这些炮舰参照西洋夹板船建造新式双桅、三桅帆船。
过去大明水师炮舰分类并不明确,龙江船厂新造的战船,根据载炮数量进行分类。
载炮六十四门以上的为甲级舰,郑森的旗舰“镇海号”就是甲级战舰,船上载有能发射三十二斤重弹丸的大将军炮就有二十八门。
载炮四十八门以上的为乙级舰,三十六门以上的为丙级舰,二十门以上的为丁级舰,而低于二十门以下的就不是炮舰了。
当前福建水师拥有甲级舰一艘,乙级舰四艘,这些都是从南京龙江船厂新造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