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疯狂的扶余璋(1/2)
贞观十三年十月下旬,辽东的寒风已带着刺骨的凉意,却吹不散唐军将士心头的炽热。从盖牟城到辽东城,再到安市城,唐军仅用半年便横扫高句丽全境,火炮轰开城墙的轰鸣犹在耳畔,俘虏的高句丽士兵还未完全整编,大唐的兵锋已悄然转向半岛南部的百济——这场摧枯拉朽的胜利,让每一个亲身参与的唐军将士都热血沸腾,连刚编入唐军的高句丽降卒,穿上新发的棉衣棉裤时,眼神里都带着对“神兵利器”的敬畏与对胜利的渴望。
“天下还有谁是对手?”这句疑问,成了军营里最常听见的话。士兵们擦拭着手中的兵器,谈论着下一个目标,语气里满是笃定——有火药火炮这等“神物”,再坚固的城池也能轰开,再顽强的敌人也能击溃,只需备好粮草,大唐的铁骑便能踏遍四方。
………………
百济王都熊津城的宫殿里,暖意融融却驱不散满殿的寒意。扶余璋坐在王座上,手指死死攥着案上的奏报,指节泛白。奏报上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尖刀扎在他心上——大唐与新罗联军已兵分两路,接连攻破百济十多座城池,此刻正朝着熊津城逼近。
“现在天气转冷,为何唐人没有一点撤兵的迹象?”扶余璋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焦急,目光扫过殿内群臣,希望能得到一丝安慰。
可回应他的,只有一片死寂。老臣金乙玄颤巍巍地出列,手里捧着另一封急报,声音里满是恐慌:“大王,唐人不但没有撤兵,反而在不断增兵!水师已封锁了东部沿海,连民间的渔船都被尽数收缴,咱们连出海求援的路都断了;陆地上,唐军分三路推进,每一路兵马都在五万以上,还带着那种能轰塌城墙的铁筒子,沿途的城池根本挡不住啊!”
“挡不住……”扶余璋低声重复着这三个字,眼前闪过半年前的场景——那时他还信心满满,以为能像隋朝时期一样,高句丽能逼退唐军,他们就能趁机偷袭新罗,扩大百济的疆域。可他错了,错得离谱——高句丽不但挡不住大唐,而大唐更有能轻易摧毁防御的火炮,连曾经与百济势均力敌的新罗,都像饿狼一样扑了上来,恨不得一口吞下百济的土地。
他哪里知道,新罗此刻的疯狂,正是源于此前的恐惧。金德曼得知大唐半年平定高句丽后,才惊觉自己当初的观望有多危险——若不是及时倒向大唐,新罗恐怕早已成了唐军的下一个目标。为了弥补过错,也为了在大唐面前表忠心,金德曼几乎倾尽全国兵力,让金庾信与阏川分别率领两路大军,配合唐军攻打百济,每一座城池的争夺,新罗士兵都比唐军更拼命。
“都怪新罗这条疯狗!”扶余璋猛地一拍案,怒火中烧,“若不是他们背后捅刀子,咱们怎会落到这般田地!”
殿内群臣纷纷附和,却没人敢提——百济的主力此刻还被困在北线,原本是为了防备唐军,如今却成了无用功,连回撤救援的时间都没有。这一切,都是当初义直明攻暗援的计策埋下的祸根,可此刻,没人敢再提半句。
扶余璋看着群臣慌乱的模样,深吸一口气,强装镇定:“天气还不够冷!等再冷一些,雪封了道路,唐军的粮草运输必然受阻,到时候他们自然会退兵。大家先退下,各自坚守岗位,勿要自乱阵脚!”
群臣面面相觑,却也只能躬身退下——这是他们此刻唯一能抓住的希望,哪怕明知这希望渺茫。
宫殿的门刚关上,扶余璋便再也支撑不住,一口鲜血猛地喷在案上的奏报上,染红了唐军逼近熊津的字样。
“大王!”内侍惊呼着上前,想要搀扶。
“父王!”太子扶余义慈,看到父亲吐血的模样,瞬间红了眼眶,急忙冲过去扶住扶余璋。
扶余璋摆摆手,示意内侍退下,只留下扶余义慈和心腹大臣义直。他靠在王座上,脸色苍白如纸,声音微弱却带着决绝:“我们百济……算是完了。”
“父王,我们还能坚守!熊津城防坚固,只要我们死守,定能等到援军!”扶余义慈哽咽着说道,语气里满是不甘。
“援军?”扶余璋苦笑一声,眼神里满是绝望,“高句丽已经灭了,倭岛远在海外,谁还能来救我们?唐军的火炮,连安市城的城墙都能轰开,熊津城又能守多久?”
他看向义直,目光变得郑重:“义直,你带着小王,立刻从密道去海边——我早就让人藏好了三艘大船,船上有足够的粮食和淡水。你们渡海去倭岛,从此隐姓埋名,再也不要想着复国,好好在那边生活,保住百济王室的血脉就好。”
“父王,我不走!我要跟您一起守熊津城!”扶余义慈抓住父亲的手,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糊涂!”扶余璋厉声呵斥,随即又软下语气,轻轻拍着儿子的手背,“你是百济的太子,是王室的希望,怎能死在这里?我是百济王,熊津城破之日,我必须留下——他们都需要我的人头,去向他们的大唐皇帝邀功,这样可能会挽救更多的百济百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