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嘻哈史诗看古今 > 第801章 宋祖谎言:赵匡胤赵光义,真没杀过士大夫?

第801章 宋祖谎言:赵匡胤赵光义,真没杀过士大夫?(2/2)

目录

“午时到!行刑!”监斩官高声喊。

刀光一闪,十几个士大夫的头,纷纷掉在了地上,鲜血溅了一地,染红了刑场的泥土。百姓们都哭了,有人扔出手里的东西,砸向监斩台,嘴里骂着“赵光义奸贼”“陛下昏庸”。

赵光义却毫不在意,让人把士大夫们的尸体拖走,又对着百姓们大声说:“这些士大夫,妄图扰乱朝纲,质疑陛下,死有余辜!以后谁再敢妄议朝政,质疑陛下,就是这个下场!”

百姓们不敢再骂,只能眼睁睁看着赵光义离开,心里却充满了愤怒和不满——他们终于明白,赵匡胤立下的“不杀士大夫”的祖制,根本就是一个谎言,只要触犯了皇帝和亲王的利益,就算是士大夫,也一样会死。

开宝九年,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去世,赵光义继位,也就是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比赵匡胤更狠,杀的士大夫也更多。

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攻打北汉,宰相薛居正因为反对他贸然出兵,被赵光义以“延误军情”的罪名,贬到了地方,没过多久,就被赵光义派人毒死了;太平兴国六年,翰林学士王着因为在宴会上,提到了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被赵光义以“大不敬”的罪名,拉到刑场,砍了头;雍熙三年,枢密使曹彬因为攻打辽国失败,被赵光义以“指挥不当,损兵折将”的罪名,打入大牢,最后死在了牢里。

每次杀了士大夫,赵光义都会找各种理由,要么是“病逝”,要么是“畏罪自裁”,要么是“失职被杀”,从没明着说是“杀士大夫”。他还多次强调,自己遵守赵匡胤立下的祖制,“不杀士大夫”,可百姓们都知道,这只是他的谎言,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残暴。

这天,赵光义在皇宫里设宴,邀请朝中大臣。酒过三巡,赵光义举起酒杯,对着大臣们说:“朕继位以来,一直遵守先帝立下的祖制,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你们看,这些年,朕是不是善待你们?只要你们好好为朕做事,朕就不会亏待你们。”

大臣们都纷纷起身,举起酒杯,说:“陛下圣明!陛下遵守祖制,善待大臣,是大宋的福气!”

可没人敢说,那些被赵光义杀死的士大夫,那些被他贬到地方、最后不明不白死去的大臣,都是怎么回事。他们心里都清楚,赵光义说的“不杀士大夫”,只是一句谎言,要是自己敢不听话,敢反对他,下一个死的,就是自己。

宴席结束后,大臣们陆续离开皇宫。走到宫门口时,翰林学士李昉(与之前被杀的李昉同名,为其堂弟)跟宰相吕蒙正走在一起。李昉看着皇宫的方向,轻声说道:“吕相,陛下今日说,他遵守祖制,不杀士大夫,你信吗?”

吕蒙正停下脚步,看了看四周,见没人,才轻声说:“信不信,又能怎么样?先帝和陛下立下的‘不杀士大夫’,从来都是给听话的人看的。要是不听话,就算是士大夫,也一样会死。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做事,少说话,别惹陛下生气,别惹晋王(赵光义的儿子赵恒)生气,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保住家人。”

李昉点了点头,没再说话。两人顺着御街往家走,夜色里的汴京已经安静下来,只有巡夜的士兵拿着灯笼走过,脚步声在石板路上敲得“噔噔”响。路过开封府大牢的方向时,李昉忍不住往那边瞥了一眼,黑沉沉的牢狱像头巨兽,隐约能听见里面传来的咳嗽声——前几日,又有个地方知府因为不肯多收百姓赋税,被赵光义安了个“贪赃枉法”的罪名,关在了里面,至今没消息。

“别乱看。”吕蒙正拉了他一把,脚步加快了些,“那地方不是我们该惦记的,免得惹祸上身。”

李昉收回目光,攥紧了手里的官帽,指尖泛白。他想起堂兄李昉,当年堂兄只是劝赵匡胤缓些攻打南唐,就被冠上“通敌”的罪名,死在牢里时,连尸体都没人敢认领,最后还是他偷偷去城外乱葬岗找了半天,才把人埋了。那时候他就明白,所谓“不杀士大夫”,从来都是句空话。

没过多久,这话就又被印证了。

雍熙四年春,辽国派使者来汴京,想要跟大宋议和,条件是大宋归还之前收复的瀛州、莫州两地。朝堂上,大臣们吵成了一团——有人说该议和,连年征战,百姓早就苦了,能缓几年是几年;有人说不能议和,那两地是将士们用命换来的,拱手让人,就是丢大宋的脸。

翰林学士苏易简站出来,对着赵光义躬身道:“陛下,臣以为,议和可行,但不能轻易还地。可派使者去辽国,商议互通贸易,用岁币换两地安稳,既不用打仗,也能保住疆土,还能让百姓休养生息。”

这话刚说完,赵光义的儿子赵恒就站了出来,反驳道:“苏学士这话不对!辽国就是欺软怕硬,我们要是同意议和,他们以后肯定会得寸进尺,再要其他地方!臣以为,该派大军去攻打辽国,把他们打服了,看他们还敢不敢提条件!”

大臣们立马分成两派,一派附和苏易简,一派支持赵恒。赵光义坐在龙椅上,没说话,眼神却一直盯着苏易简——他早就想让赵恒多掌些权,苏易简现在当众反驳赵恒,就是不给赵恒面子,也不给自己面子。

“苏易简,”赵光义终于开口,声音冷得像冰,“你可知,你这话说出来,会动摇军心?将士们在前线拼命,你却在这里劝朕议和,还说用岁币换安稳,你是不是跟辽国暗中有往来,收了他们的好处?”

苏易简心里一沉,连忙跪下:“陛下!臣没有!臣只是为了大宋的百姓,为了大宋的安稳,才这么说的!臣对陛下忠心耿耿,绝没有通敌!”

“忠心耿耿?”赵光义冷笑一声,指了指殿外,“朕刚收到消息,你弟弟在瀛州做生意,跟辽国的商人走得很近,还经常给辽国使者送东西。你敢说,你不知道这事?你敢说,你跟你弟弟没有串通,想帮辽国劝朕还地?”

苏易简愣住了——他弟弟确实在瀛州做生意,但只是卖些丝绸茶叶,跟辽国使者根本没往来,这分明是有人故意诬陷!他刚要辩解,就见赵光义摆了摆手,对侍卫道:“来人啊,把苏易简拿下,打入天牢,派人去瀛州查他弟弟的事,要是查出来他通敌,就满门抄斩!”

侍卫们立马上前,架起苏易简就往外拖。苏易简挣扎着,对着赵光义大喊:“陛下!臣是被冤枉的!臣是士大夫,陛下不能杀臣!太庙的石碑上写着,不杀士大夫啊!”

可赵光义根本没理他,只是对着大臣们说:“以后谁再敢妄议议和,谁再敢跟辽国暗中往来,不管是谁,不管是不是士大夫,一律严惩不贷!”

大臣们都低着头,没人敢说话。苏易简被拖出大殿时,还在喊冤,声音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宫门外。

当天下午,赵光义就派了人去瀛州,名义上是查苏易简弟弟的事,实际上,那些人刚到瀛州,就把苏易简的弟弟抓了起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了一顿,逼着他承认跟辽国使者往来,还逼着他说,是苏易简让他这么做的。

苏易简的弟弟不肯认,那些人就往死里打,最后,人没熬过三天,就死在了牢里。消息传到汴京,赵光义直接下旨,说苏易简“通敌叛国,证据确凿”,判了斩立决,还下令抄了苏易简的家,把他的家人都贬到岭南流放。

行刑那天,汴京的百姓又围在了刑场周围。苏易简穿着囚衣,头发散乱,脸上带着伤痕,却依旧挺直了脊梁,对着皇宫的方向,大声说道:“朕为士大夫,上书言事,何罪之有?所谓‘不杀士大夫’,不过是宋祖宋宗的谎言!我苏易简今日死了,总有一天,后人会知道真相!”

刽子手举起大刀,刀光落下,苏易简的头掉在了地上。百姓们没人欢呼,只有一片沉默,有人悄悄抹了眼泪——这些年,死在“谎言”下的士大夫太多了,他们早就看明白了,却没人敢说,只能看着一个个忠臣良将,死在刑场上。

苏易简死后没几天,吕蒙正就找了个借口,说自己身体不好,想辞官回家。赵光义没为难他,准了他的奏请。吕蒙正离开汴京那天,只有李昉去送他。

两人在城外的十里亭坐着,李昉给吕蒙正倒了杯酒:“吕相,你就这么走了?”

吕蒙正喝了口酒,看着远处的农田,轻声说:“不走不行啊。留在朝堂上,说不定哪天,就跟张霭、苏易简一样,死得不明不白。我年纪大了,想留条命,陪家人过几天安稳日子。”

他顿了顿,又说:“你也多保重。在朝堂上,少说话,少提建议,尤其是涉及到陛下和晋王的事,别掺和。记住,所谓祖制,所谓不杀士大夫,都当不得真。保住自己的命,才是最重要的。”

李昉点了点头,没再说话。他看着吕蒙正坐上马车,渐渐消失在路的尽头,心里满是迷茫——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在朝堂上待多久,不知道下一个死的,会不会是自己。

后来,赵光义又多次攻打辽国,可每次都大败而归,损兵折将,百姓们的日子越来越苦,赋税越来越重,很多人都逃到了外地,躲避战乱和赋税。朝中的大臣们没人敢劝,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宋的国力,一天天衰退。

至道三年,赵光义病重,躺在病床上,连说话都没力气。赵恒守在床边,一边给赵光义喂药,一边说:“父皇,您放心,等您百年之后,儿臣一定好好治理大宋,让大宋变得更强。”

赵光义看着赵恒,张了张嘴,像是想说什么,可最后,还是没说出来,头一歪,死了。

赵恒继位,也就是宋真宗。他刚登基,就下了一道圣旨,说要“遵守祖制,善待士大夫”,还下令,把之前被赵光义贬到岭南的苏易简家人,接回汴京,恢复了苏易简的名誉,说苏易简是被冤枉的。

大臣们都以为,这下好了,新皇帝继位,“不杀士大夫”的祖制,终于能真正实现了。可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有个叫王钦若的大臣,因为跟赵恒的意见不合,在朝堂上反驳了赵恒几句,赵恒就找了个借口,说王钦若“目无君主,扰乱朝纲”,把他贬到了地方。王钦若不服,上书辩解,赵恒直接下旨,说王钦若“抗旨不遵”,派人去地方,把王钦若杀了,还说王钦若是“病逝”的。

李昉得知消息后,心里彻底凉了。他终于明白,所谓“不杀士大夫”,从来都不是祖制,而是皇帝的“心情”——皇帝高兴了,就善待士大夫;皇帝不高兴了,就算是士大夫,也一样会死。

这年冬天,李昉也找了个借口,辞官回家了。他回到家乡后,把这些年,赵匡胤、赵光义、赵恒杀士大夫的事,都写在了一本书里,藏在了家里的地窖里,没告诉任何人。他知道,这些事要是传出去,肯定会被皇帝知道,自己和家人都会遭殃。

多年后,李昉去世了。他的孙子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地窖里的书。孙子看着书里的内容,又想起爷爷生前,经常坐在院子里,对着汴京的方向叹气,终于明白了爷爷的苦心。

那时候,已经是宋仁宗时期了。宋仁宗确实善待士大夫,很少杀士大夫,朝中的大臣们也敢直言进谏,大宋的国力,也渐渐恢复了些。李昉的孙子觉得,爷爷写的这些事,应该让后人知道,让后人明白,所谓“不杀士大夫”的祖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很多士大夫,用命换来的。

于是,他把书拿了出来,交给了当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看着书里的内容,又去查了很多史料,确认了书里的事都是真的。他很感慨,把书里的内容,整理后,写进了自己编的史料里,还在后面加了一句:“宋祖立碑,言不杀士大夫,然观太祖、太宗之事,非不杀也,唯杀不听话者耳。后世子孙当鉴之,善待士大夫,方得天下安稳。”

这本书后来流传了下来,百姓们也终于知道了真相——原来,赵匡胤和赵光义,根本不是没杀过士大夫,而是杀了很多;原来,“不杀士大夫”的祖制,一开始只是个谎言,只是后来的皇帝,渐渐明白,善待士大夫,才能让天下安稳,才慢慢把这个“谎言”,变成了真正的祖制。

再后来,有人在汴京的太庙附近,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张霭、李昉、苏易简等被杀士大夫的名字,还有一句话:“所谓祖制,非天生,乃人定;所谓公道,非天降,乃人争。”

每天,都有百姓来石碑前祭拜,有人给石碑献花,有人给石碑擦灰。

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些士大夫具体做了什么,却知道,这些人,是为了公道,为了百姓,死在了“谎言”下;他们也知道,现在能过上安稳日子,能有公道可讲,都是这些人,用命换来的。

而赵匡胤和赵光义“不杀士大夫”的谎言,也成了大宋历史上,一段无法抹去的记忆。

每当后人提起这段历史,都会想起那些死在刑场上的士大夫,想起那句“所谓祖制,非天生,乃人定”,也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公道和安稳。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