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 高俅靠踢球当太尉?苏轼竟成他“引路人”(2/2)
王晋卿走上前,躬身行礼:“参见端王殿下。”
赵佶笑着说:“晋卿来了,快过来坐。”
两人聊了几句,赵佶又转身去踢球。没过多久,一个太监慌慌张张地跑过来,说:“殿下,不好了,球踢飞了,飞到那边的花丛里了。”
赵佶皱了皱眉:“快去捡回来。”
太监刚要去捡,高俅突然上前一步,说:“殿下,晚辈去捡吧。”
他快步走到花丛边,看见球落在花丛里,弯腰捡起球,心里一动——他最擅长踢球,要是能在端王面前露一手,说不定能得到端王的赏识。
高俅拿着球,走到庭院中间,抬头看向赵佶,说:“殿下,晚辈愿为殿下献丑,踢几脚球。”
赵佶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哦?你也会踢球?好啊,那你踢给本王看看。”
高俅答应一声,拿起球,一脚踢了出去。他的球技确实高超,球在他脚下,就像长了眼睛一样,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快时而慢,还能绕着他的身子转,怎么都掉不下来。他还做了几个高难度的动作,比如“鸳鸯拐”“蝎子摆尾”,引得众人看得眼花缭乱。
赵佶眼睛都亮了,拍着手说:“好!好球!踢得好!没想到你还有这么好的球技,比本王府里的人踢得还好!”
高俅连忙停下,躬身行礼:“殿下过奖了,晚辈只是瞎踢,让殿下见笑了。”
“瞎踢都能踢这么好,要是认真踢,那还得了?”赵佶笑着说,“晋卿,这后生是你府里的人?”
王晋卿点头:“回殿下,他叫高俅,是苏学士推荐给我的,留在府里陪我解闷。”
“苏学士推荐的人,果然有本事。”赵佶看着高俅,越看越喜欢,“高俅,本王很喜欢你的球技,你愿意留在本王府里吗?以后专门陪本王踢球,本王不会亏待你的。”
高俅心里一喜,这可是端王,以后说不定就是皇帝,留在端王府里,比在驸马府里有前途多了。他连忙躬身:“晚辈愿意!多谢殿下收留!”
“好!好!”赵佶高兴得不行,立马让人给高俅安排住处,还赏了他一身锦袍和不少银两。
从那以后,高俅就留在了端王府。他每天陪着赵佶踢球、玩乐,把赵佶哄得团团转。赵佶对他越来越信任,越来越重用,不仅让他管着府里的玩乐事务,还让他参与一些府里的管理。
高俅也很会来事,知道赵佶喜欢字画,就四处搜罗名家字画,送给赵佶;知道赵佶喜欢奇花异石,就派人去各地寻找,运到端王府;赵佶心情不好的时候,他就吹拉弹唱,讲笑话,逗赵佶开心。
元符三年,宋哲宗去世,没有子嗣。大臣们商议后,决定立端王赵佶为皇帝,也就是宋徽宗。
赵佶刚登基,就想起了高俅,觉得高俅不仅会踢球,还很会办事,于是下旨,任命高俅为殿帅府太尉,掌管禁军。
消息传出去,满朝大臣都惊呆了——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没立过任何功劳,就因为踢得一脚好球,竟然当上了太尉,掌管全国的禁军,这简直是前所未闻!
有大臣上书反对,说高俅出身低微,没有能力,不能担任太尉一职。可赵佶根本不听,还说:“高俅虽然出身低微,却有本事,能陪朕解闷,还能办事,担任太尉一职,绰绰有余。”
大臣们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高俅走马上任。
高俅当上太尉后,立马变得嚣张起来。他穿着一身银色铠甲,骑着高头大马,在汴京的街道上耀武扬威,以前欺负过他的人,他都一一找了回来,要么打一顿,要么贬官,要么流放,把那些人吓得魂都飞了。
他还利用职权,大肆搜刮钱财,把禁军的军饷克扣下来,用来买房产、买田地,还养了不少小妾。禁军的士兵们吃不饱穿不暖,武器也都是破旧的,根本没有战斗力,可高俅根本不管,只要自己过得舒服就行。
有一次,苏轼的弟子黄庭坚,因为反对高俅克扣军饷,上书弹劾高俅。高俅得知后,气得不行,找了个借口,说黄庭坚“目无君主,扰乱朝纲”,把黄庭坚贬到了宜州,没过多久,黄庭坚就病死在了宜州。
消息传到苏轼耳朵里,苏轼正在惠州被贬的住处,种着东坡肉。听到消息后,他手里的锄头掉在了地上,愣了很久。他想起当年,自己把高俅推荐给王晋卿,要是当初自己没有推荐他,高俅就不会认识赵佶,就不会当上太尉,黄庭坚也不会被贬死。
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高俅当上太尉后,还经常去驸马府看望王晋卿,两人一起喝酒、玩乐,聊起当年的事,都觉得很感慨。王晋卿笑着说:“当年要是苏学士没有把你推荐给我,你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高俅喝了口酒,笑着说:“是啊,苏学士算是我的引路人。不过,他当年也没想到,我能当上太尉吧。”
他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没什么感激之情——在他眼里,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自己的本事,靠自己会踢球,会哄赵佶开心,跟苏轼没什么关系。
后来,金军南下,攻打大宋。禁军因为长期被高俅克扣军饷,士兵们吃不饱穿不暖,武器也破旧,根本抵挡不住金军的进攻。金军很快就打到了汴京,把汴京围了起来。
宋徽宗吓得不行,连忙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宋钦宗,自己则带着一些大臣,逃到了南方。高俅也想跟着宋徽宗逃跑,可宋钦宗早就看不惯高俅的所作所为,下旨,把高俅留在汴京,负责抵挡金军。
高俅没办法,只能留在汴京。他根本不会打仗,只能眼睁睁看着金军攻破城门,冲进汴京。金军在汴京烧杀抢掠,把皇宫里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都抢了个精光,还把宋徽宗、宋钦宗以及不少大臣、宫女、太监都掳走了,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耻”。
高俅在混乱中,带着一些钱财和小妾,想逃出汴京,可刚到城门,就被金军抓住了。金军知道他是大宋的太尉,掌管过禁军,就把他关了起来,每天打他、骂他,还让他做苦工。
高俅以前过惯了好日子,哪里受得了这种苦?没过多久,就被折磨得奄奄一息。
临死前,高俅躺在冰冷的牢房里,想起了当年在汴京金梁桥下的日子,想起了董将士,想起了苏轼,想起了王晋卿,想起了宋徽宗。他要是知道,自己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当初就不会做那么多坏事,不会克扣军饷,不会陷害大臣。
可后悔已经晚了。
高俅死后,金军把他的尸体扔到了城外的乱葬岗,连个墓碑都没有。后来,有人路过乱葬岗,认出了他的尸体,都吐着唾沫说:“这就是高俅,那个靠踢球当太尉的奸臣!死得好!”
消息传到南方,宋徽宗得知高俅的死讯后,只是皱了皱眉,说了句“知道了”,就再也没提过他。大臣们也都觉得,高俅死有余辜,没人同情他。
而苏轼,此时已经在常州病逝了。他永远不知道,自己当年一个不经意的推荐,竟然造就了一个奸臣,给大宋带来了这么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