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大宋版东郭先生:张浚救了秦桧,最后却被他坑到死(2/2)
“为了大宋好?为了百姓好?”张浚气得脸都红了,“咱们大宋的土地,被金军占领了那么多,百姓被金军欺负得那么惨,你竟然说要跟金军议和?你忘了当初在我住处,你说过要跟着我一起抗金,要为大宋出力吗?你忘了我救过你的命吗?”
“张大人,此一时彼一时。”秦桧放下茶杯,语气冷淡,“当初我说的话,不过是随口说说,你何必当真?你救过我的命,我记着,可我现在做的事,是为了大宋的大局,不能因为私人恩情,就耽误了大宋的大事。”
“大局?跟金军议和就是大局?”张浚指着秦桧,气得手都抖了,“你这是卖国!你是个奸臣!我当初真是瞎了眼,才会救你,才会把你推荐给陛下!”
“张大人,说话注意点。”秦桧的脸色沉了下来,“我现在是宰相,你要是再敢污蔑我,小心我治你的罪!”
张浚看着秦桧嚣张的样子,知道自己再说什么都没用,只能气得转身离开。
回到前线后,张浚更加坚定了抗金的决心,他要证明给赵构看,给秦桧看,抗金不是纸上谈兵,大宋一定能打败金军,收复失地。
可秦桧根本不给张浚机会。他在赵构面前,不断说张浚的坏话,说张浚在前线指挥不力,浪费军饷,还说张浚根本不想抗金,只是想借着抗金的名义,扩大自己的势力,图谋不轨。
一次两次,赵构还不信,可次数多了,赵构就渐渐相信了秦桧的话,对张浚越来越不满,最后下旨,把张浚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让他离开前线,去黄州任职。
张浚接到圣旨后,心里又气又急,却又没办法,只能带着随从,去黄州任职。
到了黄州后,张浚的日子过得很清贫,可他依旧没有放弃抗金的想法,经常跟当地的文人、百姓聊抗金的事,还写了很多文章,主张抗金,希望能让赵构改变主意,让秦桧停止跟金军议和。
可这些文章,都被秦桧派人拦截了,根本传不到赵构的手里。秦桧还觉得,张浚留在黄州,始终是个隐患,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再主张抗金,跟自己作对。
于是,秦桧又找了个借口,说张浚在黄州,跟当地的官员勾结,意图谋反,然后下旨,把张浚贬到了永州,还派人去永州,监视张浚的一举一动,不让张浚跟外人接触,不让张浚再提抗金的事。
永州比黄州更偏僻,更荒凉,张浚到了永州后,住在一间破旧的茅屋里,冬天没有炭火,冻得浑身发抖;夏天没有凉风,热得睡不着觉;平时吃的,也都是些粗粮和咸菜,有时候甚至连饭都吃不上。
随从看着张浚的样子,心里很不忍,说:“大人,咱们不如写信给陛下,说明情况,求陛下把您调回临安吧。”
张浚摇了摇头:“没用的,有秦桧在,陛下不会相信我的。我现在虽然过得苦,可只要能让陛下明白,秦桧是个奸臣,只要能让大宋继续抗金,收复失地,我这点苦,不算什么。”
可张浚没能等到那一天。
绍兴十六年,张浚在永州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他去世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个老随从陪着他,手里还攥着一张地图——那是大宋的地图,上面用红笔圈着被金军占领的土地,他到死,都想着要收复那些土地。
老随从想给张浚办个体面的葬礼,可手里没有钱,只能找了块木板,做了个简单的棺材,把张浚埋在了茅屋后面的山坡上,连个墓碑都没有。
张浚去世的消息传到临安,秦桧听了,心里很高兴,觉得自己终于除去了一个心腹大患。他不仅没派人去悼念张浚,还跟身边的人说:“张浚就是个不知好歹的人,跟我作对,落得这样的下场,是他活该。”
而赵构,得知张浚的死讯后,也只是皱了皱眉,说了句“知道了”,就再也没提过张浚。那些主张抗金的大臣,虽然心里同情张浚,却因为害怕秦桧,不敢多说什么,只能在心里默默悼念张浚。
几年后,秦桧病重,临死前,他还在想着要打压那些主张抗金的大臣,还在想着要跟金军议和。可他没想到,自己死后没多久,他的罪行就被揭露了——有人把他如何陷害张浚,如何打压抗金大臣,如何跟金军勾结议和的事,都告诉了宋孝宗赵昚(赵构的养子)。
赵昚早就知道秦桧是个奸臣,只是碍于赵构的面子,一直没敢动他。秦桧死后,赵昚立马下旨,废除秦桧的谥号,把秦桧的画像从宗庙中移除,还为张浚平反,恢复了张浚的官职,追封张浚为太师,谥号“忠献”。
赵昚还派人去永州,找到张浚的坟墓,重新给张浚办了葬礼,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刻着“宋太师张忠献公之墓”。
消息传到永州,当地的百姓都很开心,纷纷去张浚的坟墓前祭拜,有人说:“张大人是个忠臣,终于沉冤得雪了!”“秦桧那个奸臣,终于得到报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