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嘻哈史诗看古今 > 第744章 地毯拍马拍马蹄

第744章 地毯拍马拍马蹄(2/2)

目录

心腹灰溜溜地回到蜀地,把情况告诉了郑仲。郑仲看着退回来的腊肉,心里彻底凉了——他知道,自己这是彻底失去秦桧的信任了。

从那以后,郑仲在蜀地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以前,朝廷有什么好差事,都会先考虑他;可现在,有好差事也轮不到他,反而尽是些苦差事。有次,蜀地发生水灾,朝廷派他去赈灾,他忙了三个多月,累死累活,可朝廷连句表扬的话都没有,反而还因为赈灾过程中出了点小差错,被降了一级。

郑仲心里憋屈,却不敢说什么——他知道,这都是秦桧在背后搞的鬼。要是再惹秦桧不高兴,说不定连宣抚使的职位都保不住了。

第四章官场失意悔当初

绍兴二十三年,郑仲在蜀地已经待了六年。这六年里,跟他同期的官员,有的升了官,有的调回了京城,只有他,还在蜀地当宣抚使,连个调动的机会都没有。

有次,郑仲去京城述职,想趁机去相府拜访秦桧,跟他赔个不是。可他到了相府门口,侍卫连名帖都没接,直接说:“相爷说了,不见郑大人。”

郑仲站在相府门口,看着朱漆大门,心里又酸又涩。他想起六年前,自己兴冲冲地定制地毯,以为能讨得秦桧的欢心,没想到却拍在了马蹄子上,落得个现在的下场。

述职结束后,郑仲在京城遇到了以前的旧友。旧友见他气色不好,就问他怎么了。郑仲叹了口气,把自己送地毯的事说了一遍。

旧友听完,摇了摇头:“你啊,就是太急功近利了。秦相爷是什么人?他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隐私和权威,你暗中打听他府里的事,还特意按尺寸定制地毯,这不是明着告诉他‘我能查到你的事’吗?他能不生气吗?”

郑仲低着头,后悔地说:“我当时就是太想回京城了,没考虑那么多。现在想想,真是太傻了。”

旧友拍了拍他的肩膀:“现在后悔也晚了。不过你也别灰心,秦相爷虽然记恨你,可你在蜀地的政绩摆在那里,只要好好做事,以后说不定还有机会。”

郑仲点了点头,可他心里清楚,只要秦桧还在相位上,他就没机会回京城,更没机会升官。

回到蜀地后,郑仲变得消沉起来。以前,他还会主动找事做,想做出点政绩给朝廷看;现在,他每天只是应付差事,再也没有了以前的干劲。

老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大人,您不能这么消沉啊!就算回不了京城,您在蜀地好好做事,百姓也会记得您的好啊!”

郑仲摇了摇头,喝了口酒:“记得又有什么用?我这辈子,恐怕都只能待在这蜀地了。”

可没过多久,一件事改变了郑仲的想法。蜀地发生了瘟疫,很多百姓都染了病,死了不少人。郑仲接到消息后,本来不想管,可他看到百姓们痛苦的样子,心里实在不忍,还是主动站了出来,组织医生给百姓治病,还开仓放粮,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在郑仲的努力下,瘟疫很快就控制住了。百姓们都很感激他,纷纷提着家里的鸡蛋、蔬菜,来到衙门感谢他。有个老太太拉着郑仲的手,眼泪直流:“郑大人,谢谢您啊!要是没有您,我们一家早就死了!”

看着百姓们真诚的眼神,郑仲心里忽然明白了——当官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给百姓做事。就算不能回京城,不能升官,只要能得到百姓的认可,也算是没白当这个官。

从那以后,郑仲又恢复了以前的干劲。他在蜀地兴修水利,帮助百姓灌溉农田;他兴办学校,让百姓的孩子都能读书;他还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让蜀地的官场变得清明起来。

百姓们都很爱戴郑仲,私下里称他为“郑青天”。蜀地的百姓还自发地给郑仲立了块功德碑,上面刻着他为蜀地做的好事。

第五章无心官场得民心

绍兴二十五年,秦桧病逝的消息传到了蜀地。郑仲听到消息时,正在田里和百姓一起插秧。他愣了一下,手里的秧苗掉在了水里,可他很快就反应过来,继续插秧,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老张跑过来,兴奋地说:“大人!秦相爷死了!您的机会来了!现在朝廷肯定会重新任用官员,您在蜀地的政绩这么好,说不定能调回京城,升官发财!”

郑仲摇了摇头,笑着说:“回不回京城,升不升官,都不重要了。我现在在蜀地挺好的,百姓们需要我,我也喜欢这里的生活。”

老张不解:“大人,您以前不是一直想回京城吗?现在机会来了,您怎么反而不想了?”

郑仲指着田里的百姓,说:“你看他们,多淳朴啊!我为他们做一点事,他们就记在心里,还为我立功德碑。在京城,我就算当了大官,也得不到这样的认可。这种感觉,比升官发财更让我满足。”

老张还是不明白,可他看着郑仲真诚的眼神,也不再劝了。

秦桧病逝后,朝廷确实重新任用了一批官员。有大臣推荐郑仲回京城任职,还说他在蜀地政绩突出,是个难得的人才。可郑仲却写了封奏折,婉言拒绝了,说自己在蜀地待惯了,想继续留在蜀地为百姓做事。

朝廷见郑仲态度坚决,也不再勉强,还特意下旨表扬了他,任命他为蜀地安抚使,让他继续管理蜀地。

郑仲接到圣旨后,并没有高兴,反而更加用心地为百姓做事。他知道,朝廷的表扬不重要,百姓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有次,蜀地发生了地震,很多百姓的房子都塌了,百姓们无家可归。郑仲立刻组织人手,帮助百姓搭建临时住所;他还开仓放粮,给百姓提供食物;他亲自去灾区慰问百姓,安抚他们的情绪。

在郑仲的努力下,蜀地很快就恢复了秩序。百姓们都很感激郑仲,有的百姓还主动捐钱捐物,帮助灾区的百姓重建家园。

郑仲在蜀地任职多年,直到退休,都没有离开过蜀地。他退休后,百姓们自发地把他接到了自己家里,轮流照顾他。郑仲的晚年过得很幸福,他每天都会去田里看看,和百姓们聊聊天,就像一个普通的老人一样。

很多年后,蜀地的百姓还在讲述郑仲的故事。他们会告诉自己的孩子,以前有个叫郑仲的官员,本来想拍秦桧的马屁,却拍在了马蹄子上,没能回京城升官。可他后来在蜀地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是个难得的好官。

而那块曾经让郑仲官场失意的锦绣地毯,也成了蜀地百姓口中的笑谈。百姓们会说:“幸好郑大人当年送地毯没讨到好,不然他回了京城,我们蜀地就少了个好官了!”

郑仲直到去世,都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他知道,自己虽然没能在官场上飞黄腾达,却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和爱戴。这种认可和爱戴,比任何官爵都珍贵,也比任何马屁都管用。

就像蜀地的那条水渠,是郑仲带着百姓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它不仅滋润了千亩良田,更流进了百姓的心里。每年春耕的时候,百姓们站在渠边引水灌溉,都会提起郑仲:“要是没有郑大人,咱们这地哪能年年丰收啊!”

郑仲去世后,百姓们自发地为他举办了葬礼,送葬的队伍从衙门一直排到了城外的山上,足有好几里长。百姓们手里拿着白花,眼里含着泪,嘴里念叨着“郑大人走好”,声音传遍了整个蜀地。

后来,百姓们在郑仲曾经治理过的水渠边,为他建了一座祠堂。祠堂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一尊郑仲的木雕像,雕像穿着普通的官袍,手里拿着一把锄头,就像他当年在田里和百姓一起劳作的样子。祠堂的墙上,刻着郑仲为蜀地做的每一件事:某年修水渠,某年办学校,某年抗瘟疫,某年赈灾荒……每一条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一年,京城来了个官员,听说了郑仲的故事,特意去祠堂祭拜。他看着墙上的记载,又听百姓们讲述郑仲的事迹,忍不住感叹:“没想到蜀地还有这样的好官!比起那些只会拍马逢迎的官员,郑大人真是太了不起了!”

百姓们听了,都很自豪:“那是!郑大人虽然没能回京城当大官,可他在我们心里,比任何大官都重要!”

时间一年年过去,郑仲的故事在蜀地代代相传。很多年后,蜀地的孩子们还会听长辈讲起:曾经有个叫郑仲的官员,想给宰相送地毯拍马屁,结果拍错了地方,没能升官。可他后来留在蜀地,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成了大家都爱戴的“郑青天”。

而那块曾经让郑仲栽了跟头的锦绣地毯,据说后来被秦桧的后人扔了出去,被一个蜀地的商人捡到。商人知道这是郑仲当年送的地毯后,并没有把它卖掉,而是把它捐给了郑仲的祠堂。现在,那块地毯就挂在祠堂的正中央,虽然历经岁月,金线已经有些褪色,可上面的“福禄寿”图案依旧清晰。

百姓们每次去祠堂祭拜,都会看到这块地毯,然后笑着说:“就是这块地毯,让郑大人留在了咱们蜀地。说起来,咱们还得谢谢这块地毯呢!”

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么奇妙。郑仲当初费尽心思想拍秦桧的马屁,却因为一块地毯断送了官路;可也正是因为这次“拍马失败”,他才留在了蜀地,找到了为官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高官厚禄,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就像蜀地的高山,沉默却坚定;就像蜀地的江水,绵长而滋润。郑仲虽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惊天动地的功绩,却在蜀地百姓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后人:真正的“官路”,从来不是靠拍马屁铺就的,而是靠一步一个脚印,为百姓做事走出来的。

直到今天,蜀地还有人会去郑仲的祠堂祭拜。他们带着自家种的粮食,带着孩子,在郑仲的雕像前鞠躬,听长辈讲述那些关于地毯、关于水渠、关于一个好官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也会像蜀地的山水一样,永远流传下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