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思宁理直气壮(2/2)
她只是轻轻调整了一下坐姿,腰背挺得笔直,脸上的温婉未减,眼神却变得异常清亮、通透。
“陛下既然问起,妾身不敢隐瞒,亦从未想过隐瞒。”
她的声音清晰而平稳,“是的,妾身确实在为此努力。
妾身认为,昭儿,有能力,也有资格,去争一争那储君之位。”
如此直白的承认,反倒让嬴政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他身体微微前倾,示意她说下去。
“昭儿三四岁时,妾身便察觉他与其他孩子不同。”
说着,思宁陷入回忆,唇角带着一丝真实的柔和笑意。
“那时妾身宫中养的一只玉环不慎跌碎,侍女惶恐。
昭儿恰在一旁玩耍,他拾起碎片,并未哭闹或害怕,而是仰头对那侍女说:‘勿怕,母亲仁厚,不会重责。
只是此物乃父王所赐,需得让母亲知晓是如何碎的,是意外,还是有人不慎。’”
她顿了顿,看向始皇嬴政:“陛下,一个三四岁的稚童,在突发之事面前,首先想到的不是宝物损毁,而是厘清责任,安抚下人,并点明此物关联君父,需坦诚以告。
这份镇定,这份对‘事理’和‘人情’的本能洞察,妾身称之为‘政治智慧’。
非是读多少书能得来,乃是天性使然。”
“后来,他年岁渐长,这份聪慧愈发显现。
陛下,您是知道长公子扶苏的。”
思宁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
“长公子仁厚,然其性过于迂阔,易受儒生影响,常怀不切实际的仁政幻想。
大秦扫灭六国,统一天下,靠的是法度严明,赏罚分明。
如今四海初定,六国遗族心怀叵测,此时若行宽仁过度之政,非是福泽,实是祸端。
昭儿却不同,他既能深刻理解陛下定下的法度精髓,又能懂得变通,体恤民情。
此二者,昭儿兼备。”
她的目光灼灼,直视着帝王:“既然长公子未必合适,而妾身的儿子既有此心,亦有此能,为何不行?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此乃古训。”
“即便长公子合适,”思宁语气一转,带着一丝凛然。
“这至尊之位,天下男子谁不向往?
身为皇子,想争,再正常不过。关键在于如何争!
妾身与昭儿,行的是阳谋,争得光明正大!
我们培植势力,是以收养将士遗孤、为国育才为名。
我们积累财货,是以售卖纸张、充盈国库为实。
我们拉拢人心,是以兑现军功、安抚将士为本。
桩桩件件,皆有利于大秦,有利于陛下您的江山社稷!”
她的声音略微提高,带着一种理直气壮的锋芒。
“后宫诸位姐妹,皆有子嗣。她们若觉不公,大可以各显神通,为自己的儿子谋划。
她们帮不上忙,是她们自己或她们的儿子本事不济,怎能怨我魏思宁本事太好,为儿子谋划得太早、太周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