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1/2)
更有那心思活络的,已经开始盘算如何能与这新晋的丰裕伯搭上关系,哪怕只是混个脸熟也好。
“听说丰裕伯要在京郊皇庄大力推广此物,还需大量人手和经验丰富的农人......”
“伯爷初建府邸,定然需要采买各类物事,家中子弟或可......”
“若能求得些许粮种,在自己家的庄子上试种......”
各种念头在无数人心中盘旋。
虽然说谢清风在这个年纪就被封了伯爵,确实是太过年轻了。满朝文武里,能在三十岁前得封伯爵的,翻遍圣元朝的史书也找不出第二个。
难免有人在私下里嘀咕“少年得志恐难长久”“这般荣宠怕是会惹来祸端”。但这实实在在的亩产千斤的功绩确实是实至名归,大多数人还是心服口服的,毕竟这亩产千斤的粮种不是靠嘴说出来的。
更精明些的人,则看得更深更远。
谢清风本就简在帝心,是陛下破格提拔的心腹之人。如今立下这旷古烁今的大功,圣眷之隆更是可想而知,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而这亩产千斤的红薯粮种已然成了谢清风一道的一道护身符。
只要这红薯还在圣元朝的土地上生长,还在滋养着万千黎民,他谢清风的名字就会和这项功绩牢牢绑定。只要他不犯下谋逆叛国这等十恶不赦自绝于天下的大罪,不走那结党营私祸乱朝纲的邪路,那么无论是谁,哪怕贵为天子,想要动他都不得不掂量掂量后果。
这功绩,太大了!大到足以遮蔽许多无关紧要的过错,大到足以让任何想要攻讦他的人都得先想想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试想,若哪一个皇帝,今日用了人家的功绩解决了粮荒,稳固了江山,转头就因为些莫须有的罪名或者帝王心术将这等有功于社稷、造福于万民的功臣给砍了,那史笔如铁,会如何记载?
“刻薄寡恩”,“鸟尽弓藏”,“戕害贤良”......这些骂名是注定要背上的,百分之百会遗臭万年,被后世文人唾骂千古,没有哪个想要身后名的皇帝会轻易去冒这样的风险。
因此,许多原本或许还想寻些错处,弹劾一下这位新贵伯爵的御史言官,此刻都默默熄了心思,至少,在这个节骨眼上是绝对不能弹劾这位新晋丰裕伯的。
第二日,大朝会。
金銮殿上的气氛与昨日又有不同,今日是务实与凝重的商讨。百官行列中,交头接耳者,所谈无不是那亩产千斤的粮种以及随之而来的更为棘手的实际问题。
果然,朝议刚始,户部尚书便出列手持玉笏,声音洪亮却带着谨慎:“陛下,丰裕伯献此祥瑞,功在社稷,臣等欢欣鼓舞。然,此薯种数量有限,而天下州县众多,旱地瘠土更是不计其数。如何分配此种,如何推广种植,如何确保其能活民而非扰民需有周全之策。臣恳请陛下早定章程,以免下方州县争抢或种植不当,反而坏事。”
此言一出,立刻引来众多附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