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危言撼心(2/2)
难道要等到刀架在脖子上,公子傒您才肯为宗室说一句公道话吗?那时悔之晚矣。”
“嬴战、嬴讫二人不过得了些营造杂务,杯水车薪,宗室整体依旧势弱。
吾等并非要揽权自重,只求大王能给宗室子弟一个为国效力的机会。一个不被外客楚人压制、能发出老秦人声音的位置。
如此,方可保社稷永固啊。”嬴肃声泪俱下地总结道。
这些话语,反复渲染“宗室衰微”、“王权旁落”、“血脉凋零”的危机感,日复一日地敲打着嬴傒内心深处的隐忧。
他固然鄙夷嬴肃等人的为人,但“昭襄王教训”、“宗室势弱”、“楚人坐大”这些字眼,却实实在在地触动了他作为宗室元老、作为嬴姓子孙的敏感神经。
他回想起秦国的历史,外客干政、引发动荡的例子并非没有。
宣太后、穰侯魏冉等楚系外戚虽功勋卓着,但大秦宗室的颓势,正是从那时悄然开始。
范雎虽献奇策,其排斥异己、打压宗室亦是事实。
更让他担忧的是未来。
大王锐意东出,必然倚重隗壮、秦臻这些谋臣和王贲这些骁将,楚系芈启作为平衡力量亦是权宜之计。
但宗室的力量若持续萎缩凋零,一旦这些外臣势力稳固,形成新的门阀,或者楚系尾大不掉,将来是否会威胁到嬴氏王权的稳固?
宗室,终究是王权的最后屏障,是血脉相连的自己人。
大王为了平衡,是否过于忽视了这股力量的培养和凝聚?
他虽深信嬴政的雄才伟略,认可当下的用人方略确有必要,但作为宗室成员,维护嬴氏血脉在朝堂的势力和影响力,确保王权核心不被外姓彻底侵蚀,亦是他潜意识里的责任。
嬴肃等人描绘的“可怕前景”,加上日复一日的“恳切”陈情,渐渐动摇了嬴傒最初的想法。
他内心的天平,在“社稷为重”的理智与“宗室存续”的情感重压之间,开始悄然倾斜。
原本清晰的认知,在嬴肃等人持续不断的“危机”渲染下,渐渐蒙上了一层疑虑的阴影。
宗室在朝堂的声音,如今确实太弱了。
即便不为嬴肃这些庸才,为了整个宗室的未来存续,为了平衡那日益强大的外客与楚系势力,似乎……也应该向大王进言了。
不求大权在握,只为宗室争取一些更重要的位置,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参与,也能安宗室之心,固王权之本。
至少,不能让宗室彻底沦为朝堂的看客与弃子。
终于,在一次嬴肃等人又以“宗室子弟报国无门,人心惶惶,怨望日深,恐生肘腋之变”为由哭诉后,嬴傒长长地叹了口气,放下了手中的茶盏,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决断。
“罢了。”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也带着一丝凝重:“诸位叔伯父之言,虽多偏激猜度,却也非全无道理。宗室乃国之根本,血脉相连,理应有所担当。
傒…明日便去章台宫,面见大王,陈说利害。
然需谨记,傒此行,是为宗室长远计,为社稷安稳计,非为宗室私欲。若大王圣心独断,不允所请,众位叔伯父万不可再生事端,徒惹滔天大祸。
否则,休怪傒不留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