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男护理的春天 > 第726章 吃硬币

第726章 吃硬币(2/2)

目录

暖黄色的彩灯缠在腊梅枝上,把嫩黄的花瓣映得透亮,风一吹,灯光透过花瓣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影子,像撒了把星星。

崔姝端着托盘从厨房出来,青瓷碗里盛着刚煮好的醒酒汤,汤里飘着几片生姜和几颗桂圆,泛着琥珀色的光。

“都喝点醒酒汤,刚放了红糖,暖身子,别冻着。”

她把碗一一递到每个人手里,自己也端了一碗,坐在炭火盆旁的小竹凳上,竹凳是杨大爷去年送的,凳面磨得光滑,还带着淡淡的竹香。

“我小时候在苏北老家,除夕守岁都要围着炭火盆坐,我妈会煮点红枣甜汤,说喝了能保来年不生病。那时候条件不好,炭火盆里只能放几块碎炭,屋里也没暖气,却觉得比现在的空调还暖和,一家人挤在一起,聊着天,等着天亮。”

徐佳莹捧着汤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碗壁,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底。

她轻轻吹了吹汤面,眼里满是回忆:“我外婆也这样,每年除夕都会提前泡好莲子、桂圆,守岁时煮八宝甜汤。她总说守岁守岁,守住福气,要我们熬到后半夜才能睡。那时候我才七八岁,总熬不住,趴在八仙桌上就睡着了,醒来发现身上盖着外婆的厚棉袄,炭火盆里的炭还没灭,甜汤还温在灶上,外婆坐在旁边纳鞋底,灯光映着她的白发,特别温柔。”

苏木靠在廊柱上,手里把玩着一枚铜钱。

正是饺子里包的那枚,铜钱边缘磨得光滑,带着岁月的痕迹。

他看着炭火盆里跳动的火苗,也想起了小时候:“我爸以前是木匠,除夕守岁时,会给我讲他年轻时走街串巷做木工的事,说他二十岁那年除夕,冒着大雪去给镇东头的王奶奶送修好的木盆,回来时头发、眉毛都冻白了,我妈还笑他傻,说大过年的不用这么急。”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年味,比现在浓多了,街坊们互相送吃的,张家做了包子,李家炸了丸子,都会给邻居端一碗,大年初一早上,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挨家拜年,兜里能装满糖。不像现在,住对门的邻居都不一定认识。”

李默坐在旁边的石凳上,手里拿着笔记本,笔尖在纸上飞快地记录着,连大家说话时的语气停顿都标了下来。

“这些故事真好,比我在书上看到的还生动。”他抬起头,眼里闪着光,“等我写《乌镇年俗记》的番外,一定要把这些守岁的细节写进去,炭火盆、甜汤、老故事,让读者知道咱们乌镇的除夕不仅有饺子和烟花,还有这么多藏在日子里的温暖。”

周慧抱着膝盖坐在台阶上,身上裹着件姜黄色的毛毯,毛毯是去年徐佳莹送的,上面绣着细小的腊梅纹。

她看着院子里的腊梅树,笑着说:“我以前在杭州做服装设计,除夕都是一个人过,点份速冻饺子,打开春晚当背景音,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特别冷清。自从认识你们,才知道除夕可以这么热闹。”

“有崔姝阿姨做的春卷,有徐阿姨熬的甜汤,还有大家一起聊家常,比我自己家还像家。去年我妈打电话问我过年怎么样,我跟她说比在家还开心,她还不信,今年我要把照片发给她,让她看看咱们的热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