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今天没有(1/2)
残酷,是白刃战最大的特征。
一、敌我士兵交战距离极近,造成的创伤都集中于胸腹部和喉咙等人体要害,被刺中的士兵,即便没有马上死亡,很快也会死于失血或呼吸困难。
二、一旦倒地,经常会遭到对方补刺,生存几率几乎为零。
三、受伤的士兵只有在己方获胜、战斗彻底结束之后,才有可能在打扫战场时被救治,此时伤员大多已经死亡。
抗战中的中国士兵,就经常与日军进行这种残酷的肉搏。
日本陆军重视白刃战,早期是受法国陆军的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后,海军学英国,陆军学法国,而法国向来重视白刃战。
1873年日本翻译并颁布了第一版《步兵操典》,就翻译自法国。其中刺刀训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刺刀战术”在日本陆军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日本特色:强调精神和意志,“以肉搏战致胜”。
1904年,日本军事剑术队与英国皇家海军刺枪团在上海进行了一场对抗性表演,技术精湛的日军使用了单兵刺枪术,令在场的各国军事观察员非常吃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白刃战在西方列强中受重视的程度日益下降,但在日军中仍然备受推崇。
一方面这是因为日本没有经历过欧洲战场残酷的堑壕攻防,对“火力”的形态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日本资源匮乏,对弹药消耗过大的战术战法,有天然的抗拒心态。
直到“七七事变”之前,日军仍强调“充溢的攻击精神可以凌驾于物质的威力之上”。这是一个落后于列强的战术观念,但面对战斗力不足的中国军队,缺点并未充分暴露。
日本人对白刃战的偏执,甚至让他们给轻机枪都装上了刺刀。
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带来的好处是,日本士兵的拼刺能力非常出色。他们身材虽然矮小,但普遍比较敦实,拼刺时体力比中国士兵好。同时,38式步枪和配装的30式刺刀的设计,也有更利于白刃战。
30式刺刀全长500毫米,下单刃,带护手钩,两侧有宽血槽。38步枪上刺刀后全长1.659米,几乎达到当时步枪拼刺的长度上限。
中国军队
与日军进行过白刃战的中国军队大体有中央军、非嫡系部队、人民军队三部分。
其中,中央军受德国军事思想的影响很深。而德军更重视射击的速度以及火力的持续性,在近战中强调手榴弹、甚至是工兵锹的使用,对刺刀并不十分重视。
因此抗战早期的中央军,也不重视白刃战训练。直到抗战后期,才系统地学习美式拼刺。
地方部队中,重视白刃战的只有冯玉祥的西北军。
由于刺刀数量不足,他们更多的使用中国式大刀。29军的大刀队和他们练习的“破锋八刀,在1930年中原大战时,就已名声大噪。
“七七事变”后和日军的第一次白刃战,也是在宛平城外由29军进行的。
最重视白刃战的是八路军。
从红军时期起,人民军队就由于武器装备极其落后,被迫大量依靠冷兵器来作战,主要武器是红缨枪。
在井冈山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甚至出现过“梭镖营”、“梭镖团”。
当时有一个红军独立营,一共有官兵500余人,却仅有60支步枪,其余官兵只能使用红缨枪。
甚至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武器装备依然很窘迫,刺刀数量严重不足。
八路军120师参谋长周士第在日记中曾这样记载:全师的4092支步枪和卡宾枪,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
一把小小的刺刀,其实对金属制造工艺的要求非常高,制造门槛一点也不低。
生产刺刀需要较高水平的原材料以及机械加工工艺。一把刺刀上的配件很多,比如弹簧、驻笋、卡环等,加工过程中稍有偏差就无法装枪。
因此,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汉阳兵工厂也只生产了数量很稀少的原版刺刀,抗战初期大量装备的“汉阳造”,只能配发各地兵工厂的杂式刺刀,普遍有长度短、质量差的问题。
“汉阳造”配套的刺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