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平城酝酿巨大阴谋,拓跋珪残暴不仁(2/2)
独孤未明神色凝重,率先开口:“看来洛阳江湖已被平城势力深度渗透,拓跋珪对这里的掌控远超我们的想象。”
林婉清秀眉紧蹙,接口道:“我们在边境发现北魏军队及各方武装的异常调动,背后同样是北魏在暗中操纵,这局势不容乐观。”
慕容轩面色沉郁,缓缓说道:“种种迹象表明,北魏似乎正在酝酿一场惊天动地的大计划,而且这个计划规模庞大,牵涉极广,恐怕会影响天下格局。”
独孤冲握紧拳头,愤然道:“这拓跋珪究竟想干什么?如此大动干戈,天下必将生灵涂炭。”
四人都隐隐感觉到,这个计划关乎天下未来的走向,无人能够置身事外。短暂的沉默后,慕容轩抬起头,目光坚定如炬,说道:“我们必须前往北魏都城平城,深入调查,弄清楚拓跋珪到底在谋划什么。”众人纷纷点头,下定决心,即刻启程前往平城。
从洛阳前往平城的路上,四人所目睹的景象,让他们心中的担忧愈发浓重。
一路上,所有的村庄百姓、劫匪、门阀世家、军队,所有人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调动。村庄里,百姓们在官吏的催促下,无奈地放下手中赖以生存的农活,或是搬运物资,或是被迫准备远行,眼神中满是无奈与恐惧。
那些原本占山为王、肆意妄为的劫匪,此刻竟与军队配合默契,协助维持着道路的“秩序”,仿佛背后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操控着一切。门阀世家的私人武装,整齐划一地行进在道路上,步伐坚定,仿佛在奔赴一场重大的使命。
而大批的货车,从外地源源不断地运送各种货物前往平城方向。
货物种类繁多,有粮草、兵器,还有各种珍稀的物资,还有一些货车被厚厚的麻布盖着,似乎装着某种神秘东西。
每一辆货车都在匆忙赶路,车轮滚滚,碾出深深的车辙,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这一路的景象,仿佛预示着一场巨大的风暴正在平城悄然酝酿,而天下苍生,即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当他们踏入北魏都城,一种异样的氛围扑面而来。城中看似秩序井然,但仔细观察,便能从百姓匆匆的脚步和警惕的眼神中,察觉到一丝紧张与不安。街头巷尾,不时有士兵巡逻,百姓们说话都小心翼翼,仿佛生怕说错一个字便会招来灾祸。
四人乔装打扮,混入人群,四处打探消息。他们得知,此时的拓跋珪行事愈发残暴。
当年,亲信大臣贺狄干前去长安,为拓跋珪向姚兴提亲。之后,他从后秦归来。贺狄干因久居长安,沾染了一些中原文化习俗,回来后说话文雅,身着汉服。拓跋珪见此,竟怀疑贺狄干心怀异志,将其杀害。这种因细微差异便痛下杀手的行为,让朝中大臣人人自危。
在对待亲属方面,拓跋珪同样毫不留情。他的堂兄弟拓跋仪,因有威望且得人心,拓跋珪便心生猜忌。拓跋仪见拓跋珪性情大变,担心自己被害,单骑逃亡,后被追兵擒获,最终被赐死。
在生活方面,拓跋珪,喜怒无常。他对宫人极为严苛,若宫人稍有差错,便会遭受严惩。有一次,一位宫女在为他准备膳食时,不小心将羹汤洒出少许,拓跋珪当场大怒,下令将宫女杖毙。
在政令方面,拓跋珪反复无常。他时而推行鼓励农耕的政策,号召百姓开垦荒地,承诺给予诸多优惠。可没过多久,又以各种理由收回承诺,甚至对已开垦的百姓课以重税,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拓跋珪的残暴行径不仅针对朝堂与宫廷,对平民百姓更是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在赋税徭役上,他为满足自己的私欲与军事需求,不断加重百姓负担。百姓不仅要缴纳高额的田赋,还要承担各种杂税。同时,徭役频繁,百姓被征调去修建宫殿、长城等大型工程。例如,在修筑平城宫殿时,大量百姓被迫离开家园,从事繁重的劳役,许多人因劳累过度和恶劣的生活条件而死亡。
他纵容军队劫掠平民。北魏军队在与周边政权冲突时,常常在行军途中或作战间隙,对沿途村庄进行洗劫。士兵们抢夺百姓的粮食、财物,甚至将平民掳掠为奴。边境地区的百姓深受其害,生活在恐惧之中,田园荒芜,民不聊生。
拓跋珪还时常因个人喜怒,随意处罚平民。
有一次,他出行时,路过一个村庄,因村民未能及时回避,便下令将整个村庄的成年男子全部抓去服苦役。还有一回,都城内发生火灾,他怀疑是平民故意纵火,未经调查,就将火灾附近街区的百姓全部囚禁,导致许多人饿死狱中。
慕容轩等人深知,在这样的统治下,北魏国内已人心惶惶,而拓跋珪即将展开的计划,恐怕会给整个天下带来巨大的灾难。他们深知,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尽快揭开拓跋珪的阴谋,阻止这场即将到来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