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金刀太子陷入两难,如何才能不负燕国不负亲(2/2)
慕容轩心中焦急,再次劝说道:“陛下,根基不稳,便急于求变,恐会适得其反。南燕需要的是平稳过渡,凝聚人心。重用老臣和慕容家子弟,能让各方势力心服口服,共同为南燕的繁荣努力。”
慕容超不耐烦地摆摆手:“够了!朕意已决。你不要再拿这些陈词滥调来劝朕。你若真心为朕好,就该支持朕的决定。”
慕容轩长叹一声,心中明白此时无论如何解释,慕容超都不会改变主意,只得无奈地说道:“陛下,臣只是为南燕的未来担忧。希望陛下能三思而后行。”
慕容超看着慕容轩低头不语的模样,心中暗喜,觉得自己在这场争论中占据了上风,只要继续施压,定能让慕容轩屈服。
与此同时,登上皇位的慕容超,一心只想尽快将妻子呼延氏和母亲段氏从长安迎回。
他深知,母亲自怀胎起便遭受监禁,二十年来四处辗转、躲避灾祸,从未过上一天安稳日子,那漫长的岁月里,母亲的每一刻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妻子在自己最落魄时不离不弃,与自己同甘共苦,同样未曾享受过片刻荣华,跟着自己四处漂泊,吃尽了苦头。
如今自己贵为皇帝,怎能让她们继续受苦?
起初,慕容超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此事。他精心挑选朝中能言善辩的大臣,为他们准备了言辞恳切的国书,反复叮嘱他们一定要诚恳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后派遣他们前往后秦都城长安,恳请姚兴放还母亲和妻子。
大臣们抵达长安后,恭敬地呈上国书,言辞谦卑且诚挚地表达了慕容超的请求。姚兴看着国书,嘴角泛起一抹不屑的笑意,那笑容如同冬日的寒风,冰冷刺骨。
他懒洋洋地说道:“南燕不过区区小国,也敢与本王谈条件?慕容超若想接回亲眷,除非他亲自前来,向本王跪地求饶。”说罢,拂袖而去,留下一众南燕大臣尴尬地站在原地,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慕容超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他在宫中来回踱步,坐立不安,心中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思索再三,他决定以金银珠宝作为筹码,再次派人前往后秦。
这一次,浩浩荡荡的车队满载着南燕的奇珍异宝,那琳琅满目的财宝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南燕的诚意。车队向着长安进发,扬起一路的尘土。
然而,姚兴看着那堆积如山的财宝,眼中没有丝毫惊喜,却只是轻蔑地一笑,那笑容中满是对南燕的轻视。他悠悠地说道:“这些玩意儿,本王并不稀罕。慕容超若真想让家人团聚,就得拿出点更有诚意的东西。”言罢,命人将财宝尽数收下,却依旧没有松口放回慕容超的母亲和妻子。
慕容超接连受挫,心急如焚。他在宫中来回踱步,寝食难安。想到母亲和妻子在敌国受苦,他的心仿佛被无数只蚂蚁啃噬,痛不欲生。
终于,他咬咬牙,狠下心来,决定接受姚兴提出的苛刻条件:向姚兴“称藩”,承认后秦的宗主地位,并献上慕容德耗费无数心血建立的太乐诸伎,同时在外交文书中使用类似“父君”的尊称来抬高姚兴。
当姚兴得知慕容超答应了所有条件,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那笑容如同饿狼看到了猎物。他点点头,说道:“慕容超还算识趣。既然如此,本王便成全他的一片孝心。”公元406年,姚兴如约将慕容超的母亲和妻子送回南燕。
慕容超虽成功迎回了母亲和妻子,却因“称藩献伎”的屈辱之举,引得慕容世家子弟们纷纷侧目,心中满是嫌弃。朝堂内外,对他的指责声此起彼伏,那些骄傲的慕容世家子弟,觉得慕容超此举有辱慕容氏的尊严,他们的家族荣耀仿佛被狠狠践踏。
然而,站在慕容超的立场上,他却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看着母亲和妻子那憔悴却满是欣慰的面容,心中默默念道:“母亲和妻子为我吃了太多苦,我如今贵为皇帝,若不能让她们过上好日子,何以为人子,何以为人夫?哪怕为此背负骂名,哪怕燕国因此走向衰弱,我也绝不后悔。”
他深知,自己的这个决定或许会被后世史学家诟病,甚至可能遭到此书读者的唾弃,但在他心中,家人的团聚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他作为一个热血男儿必须做出的选择,而这或许就是他的命运,他只能坦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