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乡土情节(2/2)
现在这社会,还不是几十年后“一切向‘钱’看”的时代,眼下依旧是讲人情世故、“人情大于天”的年月,这点张大龙比谁都清楚。
老话说“他乡遇故知”,这里的“故知”,说到底大多是“同乡”的意思。
这背后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是种天然的亲近感——就像早年在京城火车站,有东山老乡扛着包袱找不到住处,只要操着一口胶东话问一句“咱东山的老乡在哪块儿?”
,准有素不相识的东山人凑过来,要么指条明路,要么干脆把人领回自己租的小杂院,管顿热乎饭;
东北人在南方工地上碰着,哪怕只是听对方说句“咱那旮旯冬天能冻掉耳朵”,也能立马熟络起来,干活时多帮把手,发了工钱还能凑一起喝顿小酒。
别说现在,就算几十年后,人们也常会按地域抱团:你说自己是东北人,其他东北人天然会多份照应;
你说自己是东山人,东山同乡也会莫名觉得亲切。
这就是国人刻在基因里的“乡土情结”,无关利益,只认那句“咱是一个地方来的”。
所以,张大龙才根本不在乎这些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小算计——无所谓的。、
只要不碰自己的核心利益,对乡亲们大开方便之门、搭把手帮衬一把,对他来说既是责任,更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救赎。
他盼着的,就是以后老了不用总揣着心思:不用怕在自家门口晒太阳时有人突然使绊子,不用愁走在村里会听见背后戳脊梁骨的话。
就像山西那位做了多年贡献的老书记,退休后活得坦然自在,常和乡亲们在门口摆上瓶小酒,就着花生米聊庄稼、话家常,日子过得踏实又舒心,这才是他想要的老有所安。
这时,张大龙边琢磨边走到大龙娘这边。大龙娘刚松开青青,小家伙就一把抱住张大龙的大腿。
大龙顺手薅住她的后衣襟,一把将她抱起来,坐在娘身边问道:“咋了?又闹腾啥?”
大龙娘努了努嘴:“这小妮子非得去找你,我不让,她就跟我闹。”
张大龙看向怀里的青青,只见她瘪着嘴说:“大哥,你看,没有了。”说着扬了扬手里空了的纸袋。
大龙笑着逗她:“这么快就吃没了?你也太能吃了吧!”
青青急忙摇头,委屈地辩解:“大哥,我就吃了两块,剩下的都没了!”
“咋弄的?谁吃了?”大龙笑着问。
青青举起小手指头,指了指周围:“大哥,都让他们吃了!”
大龙左右环顾一圈,忍不住笑了——不知啥时候,村上的孩子们都跑到这儿来了,有的蹲着、有的坐着,把他们这儿围了个圈。
二爷爷家的孙子张安见大龙看过来,赶紧笑着说:“龙哥,我没多吃,就吃了一块!”
大龙听了,摆了摆手:“吃就吃了,我也没说不让你们吃。”接着又低头对青青说:“行了,别委屈了,想吃以后大哥再给你买。”
“不嘛,大哥,我现在就想吃!”青青在大龙怀里扭了扭。
大龙娘在旁边听着,扬了扬巴掌吓唬她:“你别闹腾!刚才没揍你是给你脸了,再闹,别怪娘不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