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青铜龟上的诗歌(2/2)
大概意思便是商纣王在桓水进行狩猎活动时,意外发现隐藏在远处的鼋。便吩咐人拿来弓箭,一次命中,将河对岸的鼋直接射穿,第一支箭便射在了鼋的脖子左处,使其无法动弹。紧接着,商纣王又连发三支箭,全部完美命中。
随行官员们全都加以赞叹,将商纣王吹上了天。此举不仅显现出商纣王的英勇,也反映出商纣王射箭技艺的高超。
沈世杰说道:“这不比作册般铜鼋更珍贵?”
毕竟这只青铜龟上的铭文更多。
对古董文物而言,往往是铭文越多、越珍贵、越值钱,几乎是定律,尤其是对青铜器来说。
“刻的是啥字?”严华没看懂。
沈世杰看了一会,摇头:“好像是楚文,具体刻的是什么内容,我也不清楚。”
这就得问楚哥了,他对古文字是真没有研究,但能大概猜出是哪种文字,这已经是沈世杰的极限。
楚健点头:“没错!这就是楚文,上面记载的,是《涉江》。”
沈世杰有个疑问:“《涉江》是什么?”
“屈原的作品《九章》中的其中一篇,也是屈原晚年的作品。”楚健告知。
这回,严华也懂了。
只要是中国人,就一定听说过屈原的吧?毕竟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等,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着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中最杰出的着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鸿篇巨制的创作。
众所周知,屈原曾任楚国要职“左徒”,并被称为“三闾大夫”。他一生为官为民作想、忠君爱国,主张励精图治、彰明法治。后来被奸臣权贵痛恨,最终被流放到江南汨罗江畔的汩罗一带。
我们包的粽子,很多人以为是给屈原吃的。
实际上,最早的粽子是投给江河里的鱼虾,并不是给屈原的。
在屈原投江之后,当地乡亲非常着急,疯狂打捞,但捞了三天都没有消息。
那时候,江河里有很多大鱼。乡亲们担心屈原的躯体会被大鱼啃咬,或者吞噬。
于是他们就想出一个办法,采来竹叶将饭包起来,做成一个个菱角形状的尖角粽子,再缠上五色的丝带,投到江里,以图喂饱江中的鱼虾,以保护屈原的遗体不被鱼虾啃咬。
直到第八天,屈原的遗体才被打捞上来。
粽子也就传了下来。
沈世杰知道《九章》,但《九章》里面的内容,他就没读过了。屈原创作的诗歌,貌似都很长,不太好背诵。
他拿出手机一查,了解到《九章》一共有9篇,其中一篇就是《涉江》。
“楚哥,也不对呀!《涉江》的字数可不少,这明显不够。”沈世杰指着青铜龟背上的铭文。
怎么看,《涉江》也有两百字左右吧?
要把两百字刻在一只两个巴掌大的龟背上,实在也有些难度。
字数对不上。
严华替楚健解释:“或许是残篇呢!”
这样的事,在古代还少吗?遗留下来的,好多是残篇。
沈世杰摇头:“不可能,除非这样的青铜龟还有,我们要不回去再找找。”
他猜测,青铜龟肯定不止一只,因为《涉江》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