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暾欲谷1(2/2)
刀锋转向南方:“而唐军主帅王晙,此人虽有能力,但与宰相张嘉贞素来不和,奏请之事,朝廷往往不从。他欲建功,又恐朝廷掣肘,粮草未备周全之下,绝不敢孤军深入我漠北腹地!他必观望!”
最后,刀尖划向东方:“契丹与奚,路途遥远,山川阻隔,协同本就困难。更兼其与唐,亦是互相利用,见我势强则逡巡,见我势弱则投机。指望他们准时抵达,无异于痴人说梦!”
分析至此,帐内慌乱稍平,众人凝神静听。
暾欲谷的匕首最终在稽落水重重一顿。
“故而,破局关键,在于时间差,在于利用其不和与猜忌!”他眼中精光爆射,“待拔悉蜜这支最积极、也最孤立的先锋,独自来到牙帐之外,不见盟军踪影时,其军心必然惶惑。届时,我军不必与之硬拼。”
他手腕一翻,匕首向后划出弧线:“我主力,后撤三日路程。”
“后撤?”有年轻将领失声。
“对,后撤!”暾欲谷语气斩钉截铁,“让出空营,让其扑空。漠北草原,广袤无人,他们携带粮草能支撑几日?焦虑、猜疑、饥饿,会消磨其锐气体力。待其久候无果,粮尽师疲,仓皇撤退之时……”
他的匕首猛地向前一递,仿佛刺入敌军心脏:“彼时他们离家数千里,归心似箭,若我军急追,其必困兽犹斗,拼死一战,于我不利。不如派军尾随,不远不近,吊在其后,使其始终处于惊恐之中,耗尽最后一丝气力。待其接近巢穴,心神松懈之际,再出奇兵,断其归路,可收全功!届时,携大胜之威,唐军与契丹等部,还敢前来吗?”
一番话,如拨云见日,将看似绝境的战局,剖析得透彻分明。帐内众人,包括毗伽可汗,无不叹服。恐慌尽去,战意燃起,对老军师的信赖已达顶点。
“一切依老师之计!”毗伽可汗霍然起身,声若洪钟。
贞晓兕如今每次回现代,只能回到初中时代的图书馆,查到
暾欲谷(646年-724年),本名阿史德暾欲谷,后突厥汗国重臣,历仕骨咄禄、默啜、毗伽三朝,官至“毗伽暾欲谷裴罗莫贺达干”,系毗伽可汗岳父与首席谋主。他出生于唐境祁连山附近,永淳二年(683年)随骨咄禄起兵反唐,以二千骑破铁勒九姓,复定漠北;又奇袭黠戛斯,西渡珍珠河(锡尔河上游),降粟特,抵铁门关,为后突厥的重建与扩张奠定基业。默啜死后,他辅佐毗伽可汗与阙特勤稳定汗庭,力主保持游牧骑射旧俗,反对筑城、奉佛及南侵唐朝,并曾先发制人挫败唐军北伐。晚年倡导与唐和亲,约八十余岁去世。今存古突厥文《暾欲谷碑》为其生前所立记功碑,为研究突厥语言与历史的重要物证。部分西方学者将其与后突厥开国功臣阿史德元珍视为一人,中国学界多持异议。
鸿胪寺主簿贞晓兕对着卷宗里“暾欲谷”三个字蹙眉,正试图从故纸堆里勾勒出这位突厥重臣的真实面貌。她叔父贞德本在一旁瞧得直乐,撂下茶碗道:“丫头,看你这费劲的!什么重臣、谋主的,那老帅在我们老行伍嘴里,就是个顶天立地的突厥‘老炮儿’!”
“您给讲讲?”贞晓兕眼睛一亮。
“那你听好了——”贞德本哈哈一笑,便打开了话匣子:
那爷们儿,两千突厥狼崽子就能冲垮十万铁勒,人称“草原诸葛”,可他自己个儿把刀一横:“啥诸葛,老子就是狼王!”
一辈子就认一个死理:狼,不钻墙窟窿。唐朝人劝他筑城、拜佛、穿绸缎,他白眼一翻:“把狼关羊圈里,那还叫狼吗?”
三朝元老,把女婿毗伽可汗硬架上了王座,回头就甩一句:“皇帝你当,仗我打,但别指望我给你磕头。”
默啜一死,汗国眼瞅着要散摊子,他薅着阙特勤脖领子吼:“哭啥?唐朝才是那盘菜!先磨刀,再下筷!”——转眼就杀到珍珠河,杀服粟特,连铁门关外都飘起了突厥狼旗。
八十整,老爷子闲得慌,立块石碑当“朋友圈”:“老子十六岁反唐,七十岁劝和,砍的人比你见过的人还多!如今就想躺草窠子里放鹰,谁再叽歪,抽他!”
贞德本说得口干,端起茶碗一饮而尽,最后道:“那碑至今还戳在蒙古高原上,碑文咧着嘴笑,就写着一条真道理——”
“真算计,是让敌人和女婿都觉着:这老头,挺够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