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大唐兕子:我的六个神豪小囊君! > 第6章 源乾曜其实是再度拜相

第6章 源乾曜其实是再度拜相(2/2)

目录

他竟然主动请求将自己的三个宝贝儿子中的两个,调离繁华舒适的长安,到地方上去任职!

这一招,可谓石破天惊。

唐玄宗闻奏,龙颜大悦,立刻下诏高度赞扬源乾曜的“公忠体国”、“率先垂范”,并命令所有文武百官都以他为榜样,鼓励、安排自家子弟到地方上任职,接受锻炼。

一时间,上百名权贵子弟“嗷嗷”地被“发配”到了帝国各州县,在长安城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哎妈呀!源相爷这手玩得高啊!”贞小兕在鸿胪寺听到这个消息时,差点没把刚喝进去的茶水喷出来。她立刻在心里给源乾曜点了个赞。

“这简直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君臣双簧’!”她兴奋地在羊皮笔记上分析。

“源乾曜敏锐地捕捉到了玄宗皇帝意图推动‘京官与地方官交流’、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历练年轻官员的战略意图。他主动‘献祭’自家利益,为皇帝这项可能遭遇巨大阻力的政策,提供了一个无可挑剔的‘启动借口’和‘道德标杆’(oralExepr)。这极大地降低了政策推行的阻力,利用了官场的‘从众心理’(ity)和‘榜样效应’(RoleodelEffect)。高,实在是高!这老叔……不对,这源相爷,绝对是个深谙权力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高手!以前小看他了!”

果然,在源乾曜的示范效应下,开元九年四月,唐玄宗顺利地下诏:“五品以上清官、及诸州刺史、京兆河南蒲同华岐陕潞扬益荆巴等州都督都护、及上中下折冲府畿府等长官、并荐举县令一人,须才堪理务,政术有闻。其所举人,得官以来,一任之内,能有善状,及无负犯,其所举主,量与进改。如贪猥不道,及授任之后,才行懦弱,并犯赃私,其举主量加贬斥。”

到了开元十三年,唐玄宗的这一思路更是发展到了顶峰。他精心挑选了十一位有名望、有潜力的中级京官,如大理卿源光裕(源乾曜的堂孙)、尚书左丞杨承令、兵部侍郎寇泚等,任命他们为刺史。并在洛水之滨举行了极其隆重的欢送仪式,命宰相、诸王及诸司长官、台郎御史齐集送行!太常寺奏乐,内教坊歌舞助兴,皇帝亲自赋诗赠别,赐以盛馔,规格之高,前所未有。

贞小兕虽然未能亲临现场,但通过官方文书和同僚绘声绘色的描述,也能想象出那“旌旗蔽日,鼓乐喧天”的盛大场面。她深刻地感受到,这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皇帝,其胸中的格局与抱负。

她想起西汉宣帝曾说过:“与我共治天下者,其惟良二千石乎?”(能和我一起治理好天下的,不就是那些优秀的地方郡守吗?)

“唐玄宗是真正懂得治国精髓的,”她在笔记的最后总结道。

‘盛世’的基石,不在于朝堂之上有多少名臣争奇斗艳,而在于广袤的帝国疆域内,有多少称职的‘二千石’在勤政爱民。他如此不遗余力地抬高地方官地位,推动人才上下交流,正是抓住了‘郡县治,天下安’的核心。这说明在开元中期,他依然保持着高度的清醒与务实,重视民生,着力于制度建设。这才是‘开元盛世’能够出现的根本原因。”

而她自己,贞小兕,一个来自千年之后、拥有心理学知识的东北丫头,在叔父贞德本那带着蒜味儿和糖饼香的庇护与指引下,终于在这波澜壮阔的大唐官场,小心翼翼地迈出了第一步。

她不再仅仅是历史的旁观者。

透过鸿胪寺那扇小小的窗户,她观察着,分析着,学习着。

前方的道路依旧迷雾重重,充满未知的挑战,但她知道,自己必须“支棱起来”,不仅要活下去,更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独特的视角,在这煌煌史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位置。

朝堂之上的风云,依旧如同永不停歇的潮水,一波方平,一波又起……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