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融合发展(2/2)
讨论完换装和装备处理,陆诚再次转向何志刚:“老何,还有一个任务要交给你们参谋部,新装备的入列,不仅仅是简单的硬件替换,必然伴随着战术战法,部队编成甚至是作战理念的革新。”
“你们必须立刻着手研究,根据这些新装备的技术特性和战术定位,对现有编制体制进行调整,让它们发挥出1+1大于2的体系效能,而不是简单的堆砌先进武器。”
何志刚苦笑着领命,从收复夏菜简易基地开始,到攻略和平镇,再到兰州战役,部队建设方案几乎一直在动态调整和扩充。
这次迎来跨越式的新装备,编制体制的改革是必然的。
可别小看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增减几辆坦克,几辆步战车的问题。
而是涉及到指挥层级、信息流转、火力配系、后勤保障等一系列体系的深度调整。
100坦克和100火力支援车,它们的核心是信息化和网络化。
其数据共享能力、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多平台协同能力,比之前的装备强了不止一个数量级。
还有新式步战车家族,模块化设计,信息化座舱,同样强调互联互通。
怎么把它们无缝融入现有的指挥控制体系,让它们和无人作战平台、炮兵集群、陆航部队、步兵分队之间实现信息毫秒级共享,都是需要精密计算和反复推演的重大课题。
至于有人或许会觉得,用如此新锐的高科技装备,去对付那些主要依靠数量和无脑冲锋的丧尸潮,是不是有些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了?
陆诚对此嗤之以鼻,在他看来,这一点也不浪费。
诚然,丧尸个体威胁有限,但它们汇聚成潮水,巨大的规模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威胁。
未来的敌人,难道只有丧尸吗?
那些变异生物、未知的威胁、甚至可能存在的其他幸存者势力,谁说得准呢?
未雨绸缪,保持技术上的绝对优势,永远是正确的。
再者,即便对付丧尸,这些装备带来的优势也是非常必要的。
更强大的态势感知能力,让部队能更早发现威胁,更精确判断局势。
更高效的互联互通能力,使得指挥决策到火力反应的周期极大缩短,真正做到发现即摧毁。
更密集,更精准的火力投送,则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弹药消耗,更短的时间,清理更大面积的区域,更有效的保护自己,减少伤亡。
末世之中,人就是最宝贵的资源,用最先进的装备,以最高的效率,最小的代价,消灭最多的敌人,保存最多的有生力量,这就是最大的节约。
“好了,任务都明确了。”陆诚站起身,目光扫过两位搭档:“老付,老何,行动起来吧,让我们看看,这支注入新血液的部队,究竟能爆发出多么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