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不同的命运(1/2)
(今天去拜了昭烈皇帝,以及丞相,还去了宽窄巷子等地,然后又去吃了老火锅。)
(回来又是十点多了,依旧是写不完,只能完了替换了。)
(我看到有些书友在抱怨,但实在是没办法,外出旅游期间,没断更已经是极限了,今早都是五点爬起来写书的,真的尽力了,还望见谅!)
兰州市,榆中县,感染者行为研究中心。
昔日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轮廓依旧,但不同之处也异常显眼。
原本单薄的围墙,被加固改造成了高耸的隔离墙。
到处都是通电的铁丝网,以及密布的哨位和了望塔。
远远看上去,这里更像一座戒备森严的军事要塞。
作为研究中心唯一的对外通道,南大门外,一群身着不同形制防护服的人,正翘首望着南方的天际。
他们按照与大门及预定降落区的距离,清晰的划分出不同的防护等级。
最内层,紧挨着大门警戒线的是数名研究员和军医,他们穿着厚重的正压防护服,将自己彻底的隔绝了起来。
稍外围一点,卫生员们则穿着相对轻便,但仍然能够提供全面气密防护的次一级装备,忙碌地检查着身旁担架、急救箱和各种设备。
更远处,是驻扎在研究中心的防化战士。
他们背负着喷雾消毒装置,手持检测仪,构成了第二道安全屏障。
至于最外围,则是常规步兵,他们穿着基础的防化服,手指搭在扳机护圈上,警惕的注视着周围的所有动静。
隔离墙顶端的哨位上,执勤的战士们正在检查着QJZ-171型12.7毫米重机枪。
枪身被固定在掩体后,粗大的弹链让人望而生畏。
不远处几栋大楼的楼顶天台,多个狙击小组早已悄然就位。
他们手持高精度的狙击步,通过高倍瞄准镜,将周围的风吹草动尽收眼底。
人群侧面,是数辆ZBL-08轮式步战车,以及猛士装甲突击车。
30机关炮和12.7重机枪缓缓转动,监控着四周的旷野。
所有车辆的引擎全都处于怠速状态,低沉的轰鸣着,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车辆上方,多架轻型旋翼无人机,它们有的悬停在那里,有的则进行着规律性的巡逻。
机身下的光电探头全方位地扫描着周边区域,构建起一张立体的监控网络。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就在众人焦急的等待中,南面的天空终于传来了声响。
起初是细微的嗡鸣声,但很快就变成了连绵不绝,闷雷般的轰鸣声。
先是一个个小黑点,很快轮廓迅速变的清晰。
一个由十二架UH-60A黑鹰直升机组成的编队,正以紧凑的队形快速飞来。
编队周围,四架武直-10武装直升机,以攻击阵型紧密伴飞,履行着带刀护卫的职责。
武直-10的航程有限,它们在黑鹰编队进入甘肃境内两百公里后,才加入队伍,确以保最后一段航程万无一失。
在地面引导人员的指引下,两架黑鹰直升机脱离编队,依次降低高度,降落在了南大门外的预定区域内。
巨大的旋翼卷起漫天尘土,就像刮起了一场小型的沙尘暴。
它们之所以不直接飞入研究中心内部降落,原因非常简单,执行救援任务的猎人小队,没有时间执行防疫条例。
根据感染者行为研究中心防疫条例的相关规定,任何外部人员进入,离开前都必须进行为期二十四小时的安全隔离与观察。
这条规定极其严苛,即便是上次前来视察的陆诚,也未能例外,老老实实的在隔离区待足了时间。
随着对病毒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也逐渐认识到,它的感染方式是有迹可寻的。
已知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和体液传播,空气传播已经结束。
目前来说,只要不被感染者咬伤或抓伤,即便是近距离接触甚至触摸,感染的风险也极低。
但研究中心这边,秉承着科学家的严谨和对全体人员的高度负责,始终坚守着这条铁律。
于是,根据指挥中心的协调安排,双方最终决定在南大门外,进行“重要样本”与“重要人物”的交接。
如此一来,既遵守了研究中心的防疫规定,又不影响猎人小队接下来的任务节奏。
旋翼的转速降低,长机的舱门“哗啦”一声从内部划开。
李云墨和刘明轩从机舱内跳了下来,等候在旁的防化兵立即上前,快速进行初步的体表消毒后,协助他们套上轻便型防化服。
穿戴完毕,李云墨和刘明轩向着人群走去。
那几名防化战士,也手持设备,开始对落地的长机进行洗消。
看着走来的二人,早已等候多时的研究中心负责人,纳兰明玉博士立刻快步迎了上来。
即使隔着厚厚的防护面罩,也能感受到她的急切与兴奋。
“李队长,刘副队长,辛苦了!”纳兰明玉的声音透过面罩传来,听上去有些闷闷的。
李云墨停下脚步,抬手敬了个礼:“博士,按照指挥中心的命令,重要样本秦岚,以及重要人物陈明远教授,我们已经安全送达。”
说完之后他侧过身,示意了一下正在降落的三号机。
“李队长,刘副队,太感谢你们了,如果后续研究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猎人小队当居首功。”纳兰明玉由衷的表达了谢意。
李云墨连忙摆摆手:“博士言重了,我们也是职责所在,真正攻坚克难的是你们科研人员。”
客套完之后,他的神色变得异常严肃:“博士,关于重点样本秦岚,她情况极其特殊,无论进行何种检查、采样或研究,务必确保陈明远教授全程在场并主导,这很关键!”
纳兰明玉重重点了点头,语气坚定:“明白,李队长放心,指挥中心的通报我看过了。”
“秦岚学妹的情况……确实超乎想象,陈教授的经验和判断至关重要,我们一定会严格遵守规定,所有行动以他的意见为准。”
就在两人交流之际,三号机那边,陈明远教授被搀扶着走下来。
紧接着,四名战士小心翼翼的从机舱内抬出了一副特制的担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