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重生凯洛伦,开局半艘至高无上号 > 第26章 舰队战(一)

第26章 舰队战(一)(2/2)

目录

毫无疑问,机载传感器侦测到的能量波动峰值说明敌舰也普遍装载有某种偏转护盾,但显然在12枚质子鱼雷的近距离齐射下,这个护盾只撑了几毫秒的时间。

这在提振士气的同时也代表6机为一组的打击编队威力过剩。

见一击得手,399中队立刻展现出了其作为“精锐”的强悍应变素质:在机载辅助电子脑的协调帮助下,12架TIE轰炸机立刻按各自小队建制重新编组,以最基本的“分队”(长机+僚机)形式组合成6个打击组,化整为零,在友军战斗机掩护下朝着周围新的目标各自疾驰而去。

而在另一边稍远距离的396中队。

虽然此次出击的TIE狩猎者们都是空优配置,原有的质子鱼雷发射器被改为反战机的震荡导弹,但在抱团出击的16架TIE狩猎者多达64门激光炮、离子炮(每架战机各装备2门激光炮2门离子炮,前文有设定)、及震荡导弹多轮密集扫射下,这艘与先前偷袭者为同型号舰种的护卫舰也在剧烈的火光中化为漂浮的太空垃圾。

而就在132联队的英勇飞行员们拔得头筹的同时,还有几个同样刚好与跃出虫洞的敌舰处于极近距离的中队也各自展开了主动攻击,并取得了一些战果。

但紧接着不约而同的,所有处于敌舰队本阵的航空兵中队都收到了来自旗舰航战管制中心“向战斗群靠拢,重新集结待命”的撤退命令。

并非是畏战,而是更加严酷的打击——炮击战开始了。

在最后一架TIE战机以亚光速航速堪堪脱离攻击范围之后的几乎同时,上千发高能粒子束组成的“绿色光雨”就这么泼进敌舰队密集的中心,一时之间,在大约不到15万公里宽度的宙域之内几乎被命中和殉爆所造成的闪光所填满。

勇毅号战斗群。

以勇毅号宽大厚重的楔形船体为中心,其余轻重战舰以5000公里的间距组成上下双层横队列阵于两侧。

重型涡轮激光炮以两秒一发的速度“有条不紊”地向前方开火,这些重炮发射的高浓度粒子束只要命中一发都足以让星战银河中的任何一艘护卫舰护盾系统红灯告警,而一次齐射便是数百发。

而那些中型与轻型激光炮则以更快的射速将自己的火力汇入“光雨”之中。

其中还夹杂着少量蓝色光团——等离子炮群专门瞄准敌阵中那些接近公里级的重巡和主力舰开火,为了瘫痪他们的护盾。

虽然从打击效果看,这些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异族战舰不管大小都不太扛得住的样子,但将战斗的胜利寄托于敌人的虚弱这种事...多尔曼不会允许自己手下的军官有此等痴愚之辈。

出乎意料的是,这般声势浩大的齐射炮击仅持续了10秒便停止...哪怕这10秒钟已经有几千发大小粒子束砸向敌阵,超过150艘敌舰被彻底摧毁、更有几十艘疑似失去战斗能力。

但停止射击的命令依然被下达。

而紧随其后的——

“全舰队!‘堡垒’阵型,现在!”霍雷肖·多尔曼上校的声音如同冰冷的钢针,刺破了舰桥上几乎狂热起来的气氛。

在刚才的攻击中,他时刻关注着敌阵。

不是为了观测毁伤打击效果,而是为了注意敌阵的动向。

这些异星人的技术虽然不算高,但显得颇为诡异、狡诈,敢于主动发起偷袭的它们绝不会在数量优势的情况下被动挨打。

虽然刚才的抢攻造成的结果看来是他赌对了——通过虫洞进行跃迁的敌舰队果然无法在返回三维空间的第一时间便自如动作。

但多尔曼已然发现了一些端倪:航空管制中心关于航空兵撤离打击区域时零星损失的报告、打击区域外开始改变位置的敌舰,以及越来越密集的反击火力......

这只说明一件事,那就是敌人的反击即将开始。

30比500,面对如此之大的数量差距,多尔曼不可能在每一分战力都如此宝贵的情况下将战舰至于可能的危险境地,更何况敌人能增援一次,就有可能第二次,如果下一次面对的还是500,甚至是1000艘敌舰呢?

故而,立刻将炮击战阵型转换为增强整体防御力的“堡垒”阵型,是他所下定的决断——同样是无奈之举。

即便刚才起码已经消灭近一半的敌舰,但敌人可以错很多次,他却只能错一次。

果不其然,在舰队即将变阵完成之际,战场态势的变化再一次印证了多尔曼的判断。

变阵过程中战斗群的炮击没有停止,除开被暂时遮挡射界的舰船,其余战舰仍然向自行选定的敌舰目标投射着粒子束与反舰质子鱼雷。

但阵型的改变无疑让火力密度降低了许多。

突然之间,敌舰本阵方向再次亮起光芒,只不过并非又是舰体被击中的大面积爆闪——这一次,是那延绵成片的紫色狂潮,汹涌而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