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知行合一(1/2)
陈凡看着众人,并没有第一时间开口。
哲学方面的思辨,实在不是可以出口成章的。
他也要不断地厘清自己脑海中的思路。
台上,陈凡久久无言,可却没有人敢发出声音催促于他。
因为这时候,听懂刚刚陈凡所说之言的人已经知道,站在这台上的上,绝对是有真材实料的真儒,他是有自己的哲学思考的,不是死背书,一心将儒学当成敲门砖的取巧之人。
终于,陈凡叹了口气道:“
“我只能说,如果能听懂,那你就能听懂,若是听不懂,那一辈子都听不懂的。”
说到这,他道:“见孺子入井而心生恻隐,此心即为天理,并非因《孟子》教导。”
“这种观点,用一句话概括,便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者,无物理矣。”
“若是给这种理论起一个名字,当称之为——心即理。”
陈凡说完,并没有解释,台下众人听得全都迷迷瞪瞪,脑子一时根本绕不过来。
然而,张溪和曹濡等人却脸色大变。
这时,国子监的一名博士皱眉道:“什么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到底说的是什么啊?”
周如砥恨铁不成钢的看着那名博士,也是六七十岁的人了,天天跟经典打交道,竟然还是如此迟钝。
所谓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从刚刚陈凡举得那个例子就能反推出答案来。
见孺子入井。
若是按照朱熹的论点,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孟子》,在脑海中灌输了“仁”,然后才会触发相应的救援行为。
但陈凡刚刚的论点则是,一个人,瞬间的怵惕恻隐就是天理的呈现,这种行动是自然而发发生的。
博士听完后当即质疑道:“那这不是又回到了老问题上面,天命之谓性,难道陈解元是觉得,人天生是带着善念降生的?”
陈凡转头看着那名博士,微微一笑指着院中一丛竹子道:“朱圣人格竹七日,病倒时问,竹之理何在?”
“我今观竹一瞬,却要问这位博士,格竹之心何在?”
博士哑然。
陈凡继续道“朱圣人觉得竹有独立于人的理,只有听过学习归纳,才能了解竹子挺拔、中空这些特征。”
“但我又要问了,若是没有此心……”陈凡指了指自己的心脏位置,然后接着道“若无人心参与,挺拔不过是表象,是不是可以说,这根本就不是道德意义上的【理】呢?”
“所以说,竹的【君子之德】不过是人心的投射而已,商人见到竹子,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用竹子制作成笛子售卖赚钱牟利,但诗人见到竹子,却会用诗咏诵竹子的【高风亮节】。”
“同一个竹子,不同的人能够看到不一样的投射。”
“这就叫做,理随心动。”
“至于博士你所说的人生下来心善还是心恶,我来告诉你。”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么解释,你听懂了吗?”
安静,全场安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