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回京(1/2)
第371章回京
大同。
总兵府。
周圭忐忑的上门,並主动送了厚礼。
本以为会被到刁难,甚至会被王信责罚都有可能,没想到王信好生接待,並没有生气,言语里还討论了两家的渊源,周圭感动至极。
回去后。
周圭老老实实告诉了父亲。
周世明嘆了口气。
“你斗不过他的,以后啊,切记这回的教训。”
周圭不服气道:“儿子做什么了儿子什么也没做。”
刚开始还有些底气不足,越说越觉得如此。
自己本没有做什么。
否则王信为何不计较自己。
“你懂个屁。”
周世明一脸失望,可又无可奈何。
眼前的是自己的独苗,倒是还有两个女儿,早已嫁了出去。
不再理会儿子,吩咐管家,“准备五千两银子送去总兵府。”
“爹,我已经送了很贵重的礼品了,为何又要拿五千两”周圭著急。
他们周家的钱也不是大风颳来的。
王信不许他们仗著关係做事,只能公平买卖,谁家都可以进入大同做生意,既然如此,他们周家有什么好感谢王信的呢
何况聚眾昌每年都要拿出两成半的利润给王信。
周世明没有理会儿子。
管家不敢当面违背,连忙去帐房准备。
王信让人送走了周家大公子,看在周世明的面子上,虽然没打算彻底淘汰周家,可也没有打算不追究,只是现在的確不好得罪太多人。
“事情需要一件件的做。”
“先把军队肃清好,等追赃结束后,再来做其余的事,总得有个轻重急缓。”
曾直笑道,很轻易看穿总镇在这件事上的心思。
王信点了点头。
他现在盯著三军整编,没有多余的时间浪费,再怎么拖延,中秋必须赶回京城,否则朝廷那边容易出事。
与以前不同。
现在自己的心腹人才多了一些,有了这些人的帮助,事情虽然繁杂,效率却不低。
先是定下军制。
再是各军將领的调整。
他虽然可以看將领的忠心度,但是名额有限,所以只能盯著上面的一些主要將领,中下层的军官选拔,还得靠
全军光哨官就有五六百名。
各级军官八百几號人。
这还是裁减后的。
自己无论如何也看顾不过来,不少中下层校官,自己连面都没有见过,更多的校官往往也就说过几句话。
包括提拔的名单。
很多人都没有来得及见面。
比如听说李奇聚眾谋划的时候,有个校官就拔刀相向,眾人猜测纷紜,自己倒是很有兴趣见他。
奈何实在是抽不出空。
自己的宝贵名额原本也用不到他的身上,只是关於他的討论一直无法消停。
有的人认为不该轻用,应该冷落。
有的认为有功不赏容易让
王信所以才决定浪费一个名额。
然后决定提拔此人,才平息了这次的爭论。
加上大同军镇更为庞杂,原来的总督府留下的体系,里面大多数人王信都不信,就算目前相信的翟文这些人,哪怕他们本身就有不少毛病。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薛岩跑回去了京城,薛蝌却还是继续重用。
一个是这小子对自己忠心耿耿,二个是人才难得。
忠心的人不多。
有能力的人也不多。
忠心又有能力的人更是可遇不可求。
哪一个不是当做核心培养。
所以看在薛蝌的面子上,王信也没有和薛岩计较的心思,何况薛岩在京城不知道会说动谁来出面说和,反正先看著吧。
总之。
忙碌的日子里。
很快大同军发生了巨大变化。
比如按照惯例,国內调动军队时,如京营从京城出发去往山东青州,除了军队自身懈怠的口粮,平日里补充补给是由沿线州县提供。
因为青州是民乱,还没有设立大本营,所以军队先到,靠著自身的补给作战,等待后头的补给。
补给则由户部安排民夫运转,临时归於兵部管理。
而物资到了前线送入军营后,接下来物资运输,除了各部临时的口粮补给外,其余则由民兵负责运输和保护安全。
包括给骑兵打杂,帮骑兵照顾马匹等。
每名骑兵会配一二名民兵。
所以骑兵千总实际带领三百骑兵,加上四五六百民兵,这些民兵维持骑兵的补给和粮草,甚至配合骑兵作战,整个骑兵营近千人马。
那么现在大同西军。
三千铁甲骑兵,两千重弓骑兵,加上一万民兵,也就是十五个精锐骑兵营,带营將领为千总。
一名骑兵配两名民兵。
並不是字面意思,民兵不是说用来伺候骑兵,意思是民兵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后勤。
然后一万骑兵,一万民兵,即二十个普通骑兵营。
一万精锐步兵和一万民兵相结合,即二十个步兵营,分守各处边关兵堡。
步兵为盾。
骑兵为矛。
天成军五个精锐骑兵营,五个骑兵营,五个步兵营;一个代副总兵,两个参將,六个游击,二十个千总。
代副总兵由原大同西军参將汤平担任。
永兴军五个精锐骑兵营,十个骑兵营,十个步兵营。
代副总兵由原大同西军参將赵雍担任。
大西军五个精锐骑兵营,五个骑兵营,五个步兵营。
大同西军总兵还是周文,但是刘通和张灿接替赵雍和汤平的事物,实际上的西军参將。
王信不敢事情做绝,张吉甫要求大同西军必须还是周文的,那么王信不动周文,周文也继续担任大同西军的总兵,至於他能不能控制大同西军,那就不是自己的事情了。
同样是吃空餉。
大同军镇十万兵册,实际六万余人,吃了三万多士兵的空餉。
整改后的大同军镇吃的空餉更多。
不同的是军餉实打实的发放到士兵手上。
五万五千军士每年的军餉粮餉需要九十九万余两,如果不打仗的情况下,正常的每年维持和损耗,以及各处兵堡的修护等,大概二十七万余两的杂项。
合计每年一百二十六万两。
比朝廷规定的一百四十万两还要少二十八万两。
但是实际上朝廷最多拨付给大同百万两。
按照往年的惯例,如果大同军镇每年合计领取百万两银子的军餉,那么每年实际缺口为二十六万两。
如果朝廷按照规定发放,那么大同军镇每年就会多出二十八万两,可以採购更多的军备等。
不过这些都是最顺利的情况下。
王信不得不担心。
今年的军餉,朝廷会不会减少更多。
所以自己一定要回京爭取。
越早和张吉甫达成一致,敲定好大同军费,自己才能安心回大同,继续下一步的事,否则百万两军费没有著落,自己这个大同总兵的位置也坐不稳。
只是。
用什么和张吉甫交换呢
王信迟疑。
大同兵乱平息。
功劳,苦劳,各大小將领的升迁,奖赏,提拔
军费的落实。
追赃闹出的动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